交协之窗

为渐行渐远的古建筑存照——蒋惊雷先生素描

发布日期:2019-06-06 浏览数:3927

 




5月,全封闭整修的青果巷首次揭开面纱。“以旧修旧,修旧如旧”,市民甚感欣慰。打开古建筑摄影家蒋惊雷先生《常州青果巷》画册(2011年6月出版),比对一下,其中古井、古坊残柱、老码头都完好无损。感谢蒋惊雷先生为我们留下了8年前的青果巷旧貌。

初夏,我们预约采访他。

蒋惊雷退休后,被一家企业聘用。他很忙,却先后出版了《武进古桥》、《武进古镇风貌》、《常州青果巷》、《杨桥风韵》等作品,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建筑摄影家。动力来自何方?他的回答很简短,也很朴实:既是我的喜爱,也是一种责任,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情结。在单位时造桥筑路,现在是抢救历史文化遗产,为后代留点东西。蒋惊雷的考古工作纯粹是义务,不求回报,书籍和图片电子资料已全部捐献给武进档案馆。

翻开《武进古桥》(图文版,2005年7月出版),蒋惊雷告诉我们,此中共收录216座古桥,现在30%以上不复存在。曾与他一起寻访家乡古桥,共同出版此画册的钱世康老先生也已于去年仙逝。当年,他们被誉为“桥痴”。

且不说拍摄过程的酷暑寒冬、风霜雨雪和爬上落下的艰辛,站在桥上找桥的画面着实让人忍俊不禁。记得在前黄镇寻访建于明代的陆巷桥,两人去了两次都没有找到。经多方询问后,被告知桥就在脚下。铲除周围的杂草,原来这条“路”竟是历尽沧桑的桥。

对桥的“牵绊”,起始于老家门口那座单拱石桥——马杭桥,这是记录着他的童年、青年的桥。1971年,那座曾经伴他“行饭碗”、乘风凉的马杭古桥因承受不了日增月长的车流人流,终被拆除。百步外的用钢筋混凝土筑就的马杭大桥取而代之。蒋惊雷参与了马杭桥的拆建工作。马杭古桥的消失,是他多年来藏在心头的痛。

一发而不可收。由此出现了“二傻”。

缘于对家乡的挚爱,对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紧迫感,蒋惊雷携夫人一起走街穿巷,踏遍乡村的田埂。每逢周末、节假日,只要天晴就上路,大年初一也不例外。夫妻二人各自背着大、小傻瓜相机,蒋惊雷自嘲为大傻和小傻。

在以后的七八年间,蒋惊雷沉迷于古镇拍摄。为拍摄杨桥古镇就去了30多次。为了能正确陈述古建筑物的前世今生,除了查阅志书外,他还虚心向长者,向博学者请教。《武进古镇风貌》和《杨桥风韵》又先后出版了,前者是他的得意之作。

翻开图文并茂的《武进古镇风貌》,63个古镇、4个历史文化街区、一批古建文物及历史遗迹均收录其间。看目录,恰似一本常武地区的“画典”。可查询内容还有:老街小巷、旧宅老房、名人故居、会馆祠堂、寺庙教堂、园林塔幢、亭台楼阁、码头桥梁、城池遗址,甚至还能查看到碑坊墓墩、石雕古井和古树名木。

蒋惊雷还曾许下“五个一”心愿:出一盘CD个人演唱音乐磁带,出一册个人摄影集,出一本诗文集,出一本美术集,写一本随笔回忆录。其中四个一已经超额完成,他为自己明确了下一个目标,争取80岁办个人画展。我们从微信上欣赏了他的山水画作,还真有几分画家的神韵。

蒋惊雷把自己的名字释义为:宠辱不惊的惊,雷打不动的雷。事实是,他成功了,在看似默默无闻的忙碌中,于无声处听惊雷!(王金兰 段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