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苑

儿时的“换糖佬”

发布日期:2022-11-16 浏览数:896

 


涂俊明


早在解放初期,乡村里有种挑担走村,专门做小生意小买卖的行当。他们更多的是“以物易物”式的交易,用挑来的糖果换取鸡毛鸭毛杂什,村里人都叫他们“换糖佬”。而他们边走边吆喝的标志性口头禅也就是“鸡毛换糖喽”……

在一段悠长的年月生活辰光里,时有人肩挑着货担,从他们自家身边的村子开始,一路吆喝着,一面前行着,奔走忙碌在近地乡村中。“换糖佬”,头戴着草帽,肩挑着的换糖担子多半是前后一头一个竹篾箩筐,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把握着一支竖笛,边走边重复吹着“哆来咪……咪来哆……”,这组简单音符韵律,成为一种蛮有意思的标配。那个时候,这单调的竖笛声声,却是乡间街巷中难得的器乐音符,犹如山野田间里的牧童笛音,优雅,且悦耳,很受农家喜爱,更是小朋友们的最爱。

换糖佬还没有走进村,孩童们老远听着这“哆来咪……咪来哆……”的笛子声,就立马找来自己收藏的物件,诸如:废弃的铁钉、铜皮,还有那些牙膏囊管等等,都是可以换取一二漂亮甜蜜小糖果的资本!而那些家庭主妇们则是另有期待,她们拿来晾晒干的鸡毛鸭毛、鸡胗皮、鸭胗皮,还有那些厨余杂骨,换取一些针头线脑什么的,看似点点滴滴,零零碎碎,都不是很起眼的家杂小件,哪样不是人们生活起居细节里的助器?

村童们好顽皮嬉闹,与邻村的细佬家常常互相打趣,先是喊着“鸡毛换糖”,然后眨巴眨巴大眼睛,旋即改了一字再呼喊“要嘛你家‘X毛换糖’”,时不时地由此引发嬉闹追打,村野孩童,好生有趣。

换糖佬的货担里,总是有一头的筐子上放着一个玻璃展示箱子,里面摆放陈列着五颜六色的各种小物件,小到纽扣,大到牙膏,这穿针走线类的针件就有大大小小的号码,粗粗细细的针尖线孔。比如有绣花的绣娘针,有纳鞋底的硬钢针,还有订缝被褥的长线针。一股股、一匝匝的花线,那些掏耳朵的“小快活耙鎯”,点灶生火的“洋火”,大姑娘家爱涂抹的雪花膏,防护手脚皮肤的蛤蜊油,几乎是一应俱全。而更多的是那筐箩中瓶子里各种精巧小糖果,五颜六色的糖纸裹包着丁点儿大的小饴糖,会把乡野顽童逗得馋涎欲滴,见到换糖佬进村,听着“哆来咪……咪来哆……”的笛音,就会翻遍家室,寻来物件换糖解馋。

这些一路又一路的换糖佬走村窜户,不辞辛劳,忙忙碌碌,将以物易物收获得来的鸡鸭毛、杂货挑回家,分门别类,按价论处,投进乡里的供销社废品收购站变现,赚取差价,从中获利,补贴生计。那时候,换糖佬成为那些村里人社员身份之外的第二职业。

换糖佬的担子一直挑到几十里方圆的乡村,随着年岁更迭,四季轮回般地游走着。“哆来咪……咪来哆……”,竖笛音符一直飘扬到后来的“双抢”年月,直至时逢“砍资本主义尾巴”,乡村里的换糖人才歇脚停担,“鸡毛换糖”从此成为退隐进历史记忆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