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协之窗

智慧“组合拳”解锁水上执法难点

发布日期:2022-12-05 浏览数:712

 



一座座林立的库房与港口设备间,一架无人机往来穿梭,时不时悬停在某个位置,镜头瞄准、对焦,十几公里外的大屏幕上,一个红色的标记顿时从画面中框出了一台单独的吊机。

“现场组,现场组,二号吊机附近的堆放物性质不明,请过去检查一下。”肩上佩戴的智能记录仪里传出指令,几位执法人员闻令而动,循声赶往指定点位……

这是前不久常州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人员一次执法过程中的真实一幕。面对这条长达数公里,混合了库房、堆场、港口机械,由三四家不同企业共用的一条码头岸线,执法人员并未像往常一样立刻甩开两条腿奔波起来,而是打开一只手提箱,放飞了一台无人机。片刻之后,随着通信链路建立完成,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分毫不差的出现在指挥中心。后方指挥有条不紊发出指示,执法人员依据指示直奔目的地,仅仅20分钟左右就顺利完成了一轮显性违章排查。

“往常的检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各码头来回奔波,企业的生产场地地形也复杂,效率比较低。现在通过无人机加上后方支援的形式,等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天眼视角’,地面上弯弯绕绕的场地,从上方来看一目了然,效率高了很多。”现场执法人员介绍。

无独有偶,另一组巡查人员在锚地抽查船舶的过程中,也遇上了“经典”问题:在对一条货船的检查中,面对执法人员“请出示驾驶证和船舶证书”的要求,船长“爽朗”一笑:“哎哟,最近到期,都寄回我们公司去办理续期了,不在船上,真的。”

执法人员同样报以微笑:“没事,师傅,麻烦您站到亮一点的地方来。”说完举起智能执法终端,屏幕上弹出名为“海事之眼”的人脸识别界面,几秒后,这位船长的全部持证信息一览无余。经查证,这名船长仅持有三类证书,驾驶的却是一条法定需要二类资质的船舶。上述电子信息通过智能终端上传后,很快,指挥中心“立即进行查处”的派单指示出现在屏幕上。与此同时,在后方人员的操作下,一份包含了案号、船舶信息、当事人信息的行政案卷开始生成……

现场执法中产生的这些变化,正是常州交通部门“守护1.0”智慧执法系统发挥的作用。过去,各类检查工作大量依靠人力去采集信息,核对情况,加上之后的各类信息流转过程,费时费力。而今年以来,交通部门围绕执法全过程效能提升与精准监管,借助融合了无人机巡查、信息化监控、现场后方实时联动、案卷全流程处置为一体的智能执法平台,实现了贯通后方到基层,水陆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下一步,市交通执法部门仍将以智慧执法系统为依托,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提升执法效能,全面抓实、抓细各项工作,让智能执法体系成为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引擎,推动常州交通执法工作实现新飞跃。(张昊好 刘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