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协之窗

公路+,铺出溧阳乡村振兴“快车道”

发布日期:2023-07-06 浏览数:415

 


近年来,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溧阳探索出一系列“农村公路+富民”新模式,将条条村路打造成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让前来旅行的游客、在此投资的创业者以及当地居民与美丽山水资源无缝对接,使溧阳实现了从“交通不便”到“富甲一方”,从“交通线”到“风景线”的蜕变,从游客“进来”到产业“出去”,信心十足地奔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公路+旅游,村庄品质颜值齐提升

走进溧阳,这里依山傍水,生态资源丰富。每到旅游旺季,就吸引着来自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游客。而这背后,却是溧阳近年来破局求变的脚步。回望过去的溧阳北片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老百姓出行的真实写照。同时,一条条“瓶颈路”“断头路”,也阻隔了游客的脚步。

依托低山丘陵的地理禀赋,溧阳从推动全域旅游开发的角度谋划,将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纳入旅游目的地范畴,借助原有公路路网,对标“四好农村路”,一条全长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横空出世,把原本分散的自然资源和乡村景点组合成新的优质资源并联结起来,一条路变成一个网,农路变景点、农区变景区,瓦屋山下的“鹅村”就是其中的典型。

竹箦镇姜下村党委副书记管梦倩介绍,两年前,姜下村还是个普通的农业村,当“溧阳1号公路”从这穿境而过,姜下村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盘活闲置资源,打造集“鹅农场乐园”、“鹅湖”、“鹅餐厅”等特色项目于一体的“鹅生活”特色田园综合体项目。2022年五一期间项目正式开放,瞬间成为网红打卡地,仅假日期间就涌入游客5万余人次,实现营收300余万元。嗅到发展机遇,村里不断衍生出更多项目,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5年前的不足10万元,提高至450万元,姜下村也被大家称为“鹅村”。

依托“1号公路”辐射,推动乡村资源附加值不断提升的案例在溧阳并不少见。如塘马村合作社通过流转50亩村民闲置土地开辟“我家自留地”,每年创收300多万元。富民资产专业合作社以村民闲置农房入股经营乡村旅游,每户社员年均分红超4.5万元。目前溧阳行政村通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100%,特色田园乡村等级公路通达率100%,农村公路三类及以上桥梁比例达99%以上。

公路+项目,美丽经济持续扩大

“小农路”做成了“大文章”,溧阳“四好农村路”不仅成为溧阳80万老百姓的幸福路、致富路,更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在溧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看来,“让游客能够停下来、住下来,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毕竟有了“溧阳1号公路”开道,田园才能“生金”。的确,有了财政的持续投入,溧阳农村交通瓶颈的打破,农村公路释放出极大的发展活力,一条条道路改变一个个村庄,一条条道路带动一个个产业,公路优美的山水田园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吸引了大批项目下乡。

车辆行驶在通往瓦屋山的彩虹道路上,这条曾经的乡间小路,如今成为服务当地乡村产业而打造的一条特色示范路。在这条农路的依托下,溧阳全域旅游如火如荼,乡村民宿方兴未艾。5年前,“溧阳女婿”秦海丰与妻子回到瓦屋山脚下的东山干村娘家探亲。只是一眼,他就被当地环境吸引。他们对家中一间破败的乡村老屋“一见钟情”,投入400多万元将这套二层楼高的老房改造成“香榭云漫”民宿,并从此在这安居下来。今年旅游业复苏后,“香榭云漫”迎来了最忙碌的时刻,每逢节假日9间客房都爆满,即使阴雨天,客房入住率也达70%左右。

当“农路变景点、农区变景区”,溧阳开辟了新的农旅融合新路径后,一时间,更多的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旅游项目,为溧阳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在此背景下,“陶然美岕”“曹山花居”“香云小筑”等“溧阳茶舍”应运而生,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清风朗月·溧阳茶舍”地方民宿品牌。同时,有序的民宿资源整合,也推动了溧阳民宿产业规划布局向有层次、有特色、多品类迈进。据了解,溧阳现有民宿400余家,其中精品民宿百余家,年营收近10亿元。其中,溧阳五星级茶舍“青峰仙居”成为常州唯一入选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

整合了乡村旅游资源,完善了交通道路等周边配套设施后,同一时间,知名企业也纷至沓来,如浙江蓝城集团入驻溧阳戴埠镇杨家村,启动了蓝城首个田园美学小镇“悠然南山”,将原本的“空心村”打造成集高品质农业生产、乡村休闲旅游、山水康养度假、农业创业产业于一体的江南丘陵地区特色田园乡村,200多名原住村民成为蓝城的农业工人。

公路+产业,农民捧上“金饭碗”

丫丫农场是溧阳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每天都要把新鲜的蔬菜供应到周边老百姓的餐桌上。然而,受彼时交通影响,农村道路标准不高,蔬菜只能由小车来回倒运到大车上,加上客户局限,销售局面长期没有打开。“溧阳1号公路”建成后,丫丫农场与当地村委共同组建“姜下食品配送中心”,丫丫负责生产、管理、品控;村里雇用闲散劳动力组建配送团队,实现菜品从田地、市场到厨房的配送服务全过程。短短几个月,靠着农村公路的建设,他们把点布局到附近30家企事业单位、酒店、商超等食堂。目前,姜下村的食品配送中心每天发货5000多公斤,连续多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仅此一项村集体就新增经营收入100余万元。

其实,姜下村不仅是旅客口中的网红“鹅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兰花村,每年春节期间,当地大棚里培植的蝴蝶兰总是销售一空。清晨,姜下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兰花种植基地里,花农们正在设计兰花造型,等待客户挑选。现代农业产业园西汤花坊负责人吕正洋看着这些娇艳欲滴的兰花陷入沉思,一直生活在上海的他以前从没思量过,成年后会回乡创业,还带领乡亲们种花、养花、卖花,如今看看家乡的变化,再看看创业的成果,他认为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与一般花卉不同,兰花更加娇贵,对交通运输要求较为严苛。吕正洋原先在上海、浙江等地从事兰花种植,2019年12月,他接到姜下村委动员下返乡创业的邀请,当他看到家乡曾经坑坑洼洼的砂石路,被宽阔平坦的“溧阳1号公路”所替代,交通道路环境焕然一新,他立即回乡创建了西汤花坊。目前,花坊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全年种植兰花30万株,常年开花株20万株,每年产值约600万。二期温室、兰花生物组织培养室正在规划中,预计建成后不仅能形成兰花产业闭环,还将带动近500人就业。

溧阳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依赖“公路+”的优势,溧阳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不仅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副产品变成了高附加值的商品,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沿线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据统计,溧阳四好农路沿线近10万人捧上了产业发展的“金饭碗”,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溧阳公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