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苑

去杨桥

发布日期:2023-09-06 浏览数:363

 


刘嘉


要不我们去杨桥吧?兰陵老生怂恿我。既得陇复望蜀乎?我顿时有了曹操的心绪。去年刚去过焦溪,难道杨桥比它还迷人吗?那就去呗,反正是闲着。

带着期待出发了。

阳光不错,当车渐渐驶离城市,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春末的热风呼呼灌进车里,心旷神怡。公路两边树木茂盛,绿荫如盖,少许开败的油菜花还残留痕迹。半个多小时后,车子转入乡间小道,一样的树木葱绿,明显人烟稀少,鸟鸣幽幽。车里俩人不说话,静静品赏着乡间美景。导航里志玲嗲嗲的声音提示我们偏离了路线,于是在一片开阔地停下,下车问路。一老年村妇指路说,杨桥就在前面——

现代人的所谓旅游,一靠攻略,二靠导航。攻略自然要做的,我上网查阅,资料是这样写的:“杨桥老街街区又称杨桥历史文化街,位于前黄镇漕桥西北与运村的西南部锡溧河附近。老街街区是以古南杨桥周围商业老街为核心,以杨桥浜延伸展开的,蕴藏丰富的明清建筑遗存和遗迹、人文景观、革命斗争史内涵的历史文化地区。”——这是说地理和文化传承。“该区域村落集中,人口稠密,有庄基村、前朱家塘、丁家塘等十余座自然村落。境内有杨桥浜、朱家浜、堵家浜等河溪环绕,碧水清溪上架设有南杨桥、庄基桥、虹桥、太平桥、东杨桥等形态各异、大小有别的古典和近现代桥梁。诸多屋宇临水而建,构成一派枕河人家、小桥流水,具有江南水乡兼具园林色彩、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这是介绍人文与景观。

有去年焦溪之游的珠玉在前,难免会爱屋及乌。我们再次驱车,驶入逼仄的乡间小道,果然如村妇所指,一爿古旧建筑出现眼前。江南的古村风格,其实大同小异,正如此地的美食一般。我在《邂逅·遇见》里描写过这水乡的情趣:“……保留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水网和街巷纵横的格局,保存完整的民清建筑有几百所。‘一河、四桥、五街、十三弄’涛声依旧,老街的布局十分紧凑,分东南、西北、中街,以石板铺路,街两边的建筑系明清民初时期,南北平行排列,曲径通幽,狭窄纵深。”

杨桥异于焦溪,断壁残垣,寻常巷陌似乎多了点,“破”、“旧”是其明显特点。杨桥是静谧的,走在狭窄的小巷,能清晰听到远远田野的鸟鸣声,衬托得时光空洞;杨桥是桃源的,屋舍俨然,屋外红灯笼高挂,但大门紧闭,黄发垂髫皆无踪迹。

太失望了。兰陵老生说。嗯!我也有点失落。这失落源自对景点缺乏修整与开发的不满。然而这不过是一种傲慢与偏见。作为游客,你来此想要的是什么?又为的是什么?难道都把这种水乡古村开发成周庄那样吗?这才是对传统的犯罪和歪曲呀!在商业化无孔不入的当下,保留点个性真心不容易。——这大概是古村的初心罢。

古村的主街很短,若是步行,用不了半个小时。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百年前的杨桥古镇商贾云集、贸易发达,集聚着多家戏院、茶馆、酒店、当铺、寺庙和富商宅院,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景点资料上说得没错,保留至今的还有槽坊、铁匠铺、当铺、药店、戏楼、关帝庙等。

在一家开门营业的小商店,我们坐了下来。店主夫妇正在吃中饭。买了两瓶不知保质期的凉矿泉水,就和店主搭上了话。原来,这村落历史悠久:相传教育家朱熹的子孙中有个叫朱糙的,受徽商影响,放弃仕途经济转而经商。一次,途径杨桥太平庵时,认为这是一块金钩扎月的风水宝地,于是就落脚此处发展。以后又有常州的唐姓、苏州的徐姓以及蒋、刘、华姓等迁居至此,共同开发杨桥。

所谓“人无名不立身,地无名矮三分”。杨桥一度繁荣兴旺,为便利街市通衢,时人砍下一棵大杨树,搭成一座杨树木桥,故称“杨桥”,后来整个街市也称“杨桥”。原来如此!其实,在历史超长久的国度,无一处没有来历,无一处没有附会。姑妄言之,姑且听之吧。但说到朱熹,我却喜欢这绝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做学问应被启发。

喝完水,我们没有迅速离开,拉一条长条凳,坐在街边看水。老子说:上善若水。不能不看,不能不品哟。许多年来,村旁、桥下,流淌的水还在悄无声息流着,“春水碧于天,画舫听雨眠”,脑子里突然冒出不伦不类的一句韦庄的词来。按照万物皆有来历的理论,伸脖遥望,一艘画舫正停泊在绿得发黑的水面上!奈斯……

走吧!兰陵老生说。于是出村,一爿碧绿再次扑面而来,徐徐展开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