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税费改革:喜 金融危机:忧——货运行业“门槛”在悄然抬高

发布日期:2009-01-16 浏览数:4385

 

  本报讯 “费改税”政策实施后,让常州货运经营者最大得益是“货运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公平”,货运成本因油价下降也平均下降5%左右。但金融危机同时又导致货源大量减少、市场竞争加剧,运价呈下降趋势。货运企业有“猫冬”的感觉,但认为,跨过“费改税”和金融危机两道“门槛”,货运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程度肯定全面提高。

  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常州道路货运企业对尽快实施“费改税”、实现公平竞争的呼声最为强烈。因交通规费存在“地区差”,同时还要面对一些利用外挂、套牌等非法手段,长期逃漏交通规费的经营群体,他们在市场竞争中长期处于“高成本”劣势。常州政成公司负责人陈建清说,“费改税”前,到广州的货,外地车500元/吨可以做,而我们600元/吨才勉强保本。诸多外籍车依靠低成本优势,已挤占了常州道路货物运输市场90%的份额。现在货运成本差大幅缩小,基本形成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他很自信地说,目前社会运量锐减,“费改税”的作用还不明显,等经济复苏后,道路货运市场的主要竞争手段,原来的“恶性压价”肯定会被“规模运输、优质服务”替代。

  金融危机带来的货运量大幅下降,使燃油税政策这一“利好”打了“折扣”。据调查,常州立新公司往上海的外贸物资总运量已下降50%左右;政成公司也有三分之一车头在“休息”。同时,生产企业由于产品销售不景气,闻知货运成本下降,纷纷要求降低运价;货运企业为巩固、发展客源,也在将燃油税带来的利润空间让给货主。

  大家都在“猫冬”,陈建清说,货运配载站(点)的利润率,也由过去的20%左右降到5%左右;现在靠一、二辆货车跑运输的业主已经不多。经过“费改税”和金融危机“筛选”,规模化、信息化经营的企业在常州货运市场唱起主角,单一经营配载业务,或者依附货配站点的个体运输户,即使这次没被淘汰出局,以后的生存空间肯定越来越狭小。  (李文婷 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