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城市配送“路”在何方

发布日期:2010-11-28 浏览数:1112

 

(上)

  前些天10点多钟,家住浦北的吴阿姨拎着大桶小袋,在市中心南大街准备搭车回家,猛然间,一辆面包车当面急刹车,把她吓了一大跳。原来,一位老人在横穿过道。但许多老人却聚拢在车子周围,指责司机开“冒牌客车”闯禁区。有位中年男子帮司机解释:这一带是货车禁行区,里面餐馆大多用客车送菜,他们也没办法……

“灰色物流”半公开

  2008年5月,有常州网友在“西祠胡同”论坛发帖,针对主城区“一刀切”式的“限货令”,如此调侃:客车送货,涉嫌非法营运、私自改装;摩托车进城,已被禁行N年;人力三轮车10多年未上过照,不能上路;电动车三轮车限制发展;自行车不能载货。由此结论:“常州市的城市物流除了开飞机只有一个合法途径,坐BRT,然后学‘棒棒军’肩挑人扛!”

  当然,两年多过去,BRT没为餐馆去送菜,市民也没见到“棒棒军”,但照样每天能喝上牛奶、净水,商店每天照样货物满架…… 也就是说,城市配送并没有断档。那么,常州的城市配送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第一招:错峰“闯”禁区。金桥机电城在限行区。每天早高峰前,运货卡车已占好车位等商店开门营业。一般10点半左右装货出城,到下午3点半之前,被查的概率比较小。

  第二招:客车运货。城市禁区限货车不限客车,于是,轻、微型客车拆卸座椅,便成了“专用配送车”。以前车窗上还贴层深色遮阳膜,“秘密行动”,现在有些“客车”已敞着车门揽物了。

  第三招:“灰色”通行证。据了解,常州这几年实行“货车夜行”,对一般货车根本不发通行证,但一些物流单位还能另辟蹊径,还有些车辆,就捡张过期证,放在车上摆摆样子。只要不在高峰时段,管理人员一般都“睁只眼闭只眼”。用一位司机的话说,全部按规定办,常州早就死掉了。

  对于这种“灰色物流”现象,管理部门确实处于一种“禁也不是,放又不敢”的尴尬境地。

“灰色物流”浪费了什么

  对货车限行,是管理者保障城区道路畅通的无奈之举,但“灰色物流”浪费了些什么,却很少有人问津。

  怡康机电广场有位司机算了这样一本帐:他每天差不多出来8-9个小时,跑两、三趟,毛收入3、5百元钱。与那些承包出租车的同乡比,只是装卸时比较吃重,但开车时间短了许多,收入要抵他们两个。

  城西物流市场外,常年有上百辆货运车在待货,基本是“众口一价”:运距在5-8公里,也就是起步价,载重吨2吨以上的100元,1吨以下的60元,微型车40元。总之,刨去油耗、吃饭、抽烟等开销,他们每月净收入4-6千元“保底”,决不因生意清淡而降价。

  自己形成城市配送体系的生产企业,其运输效率同样极低。正常情况下,须先生每天要将3000瓶纯净水,配送到企业下设的网点去。据了解,他配备的车辆,每天配送时间也不过2-3小时;

  在某品牌牛奶常州配送中心,通常每天常温奶出库量在3-5千箱,合重20-25吨,为此专门配备了一辆5吨保温车。保温车领有禁区通行证,但每天也要避4个小时“高峰”,由此,还必须在社会上另行组织一些轻型车和微型车,为小型的销售点配送……

  由此可见,“散放式”配送因缺乏组织,效率必然低下;有组织的“自营式”配送,受配送总量、时间等限制,效率也难以提高。有专家调查,在我国,城市配送车辆平均运营时间只有30%左右,而平均载重率大致在30%-40%的水平。

  “灰色物流”的浪费量,也可想而知。  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