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辉煌三十年 交通展新篇(邮政篇)——“信”看十年常州邮政

发布日期:2009-01-11 浏览数:5053

 

   

  

  到今年10月,邮政与电信分离,独立运营整整10周年。十年里,常州邮政在完成邮电分营、政企分开的同时,也从单纯的信函传递部门,发展成集储蓄、报刊发行、物流、电子商务、集邮等业务为一身的大型现代化企业。现在,除了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公民通信权利和通信秘密的信件,以及其它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实行专营,其他经营业务已全部市场化运作。

  信函的发展,折射着常州邮政的十年历程。

市场领着信函七十二变

  在通信发展、网络遍布的信息年代,人们对那种笔飞墨香、见字如面的感觉已越来越陌生,但有意思的是,10年里常州的人均信函量反而增加了近6倍。以全市350万人口计,2008年常州人均信函量达30件,而1998年仅5.7件。

  邮电分营时,现在的函件中心局还称“商函科”,且成立刚两年,邮政全面亏损、人心涣散等状况,在商函科一一体现:传统信函量每年正以10%左右的幅度下降,靠传统业务已无法扭转函件整体业务发展迟缓的趋势。

  到市场寻找热点、焦点和亮点。本着这一宗旨,10年里,“创新”这个词在信函发展中频繁亮相。1999年,常州邮政局将普通明信片“变身”为企业的产品质量跟踪卡、打假卡。这一全国首创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接着,他们又将邮资封、片“变”成恐龙园、天宁寺等旅游景点的门票,“变”成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形象名片,“变”成艺术家、老百姓个性展示的舞台。1999年前,常州的邮资封片每年为10万件,到2008年已经超过500万件。

  邮政独立运营的10年,正是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10年。信函的情感交流作用在逐步淡化,渐渐向新型的商业媒体演变,通过邮政无处不在的网络,在企业与目标客户间构筑起联通的平台。现在,商业银行代收各类费用的对帐单,超市、卖场、楼市的广告信函等,已进入市民的生活。近年来,邮政通过自身的数据库资源,为中小企业选择目标客户,通过发送商业信函实现低本高效营销目的“一元钱营销员”,也逐渐为中小企业淘金所用。

  1998年,全市信函量不足千万件,2008年,各类信函量已超亿件,但其中传统信函量的比例,则从30%降到6.2%。

遭遇和化解的尴尬

  座落在新区的常州邮区中心局,是省二级邮区中心局,负责经转、处理常州、泰州邮区的各类邮件,在二楼信函分拣班,几台日本原装NEC信函分拣设备,如长龙般横卧在偌大的生产场地,占据了大半面积。这是1996年邮电部根据发达国家人均信函使用量和利用率,花3000余万元专为江苏配置,每小时处理信函能力为3万件,2000年8月正式在常州投入使用。

  四级六码的邮政编码是专为信函分拣设备定制,但由于普及不够、民众使用意识不强,或信函书写不规范,或使用非标准信封和纸质,或邮政编码框的位置与颜色不符合机器识别要求,均严重影响机器分拣效率,进而必须手工重分。另外,少数人在信函内夹寄物品,又造成机器损坏、皮带老化加速,高额的维修费用,也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一边是呈爆炸式增长的信函量,一边是无法正常使用的高效设备,成为常州邮政十年信函发展中遭遇的尴尬。

  巨款引进的设备,从2002年起又渐渐被人工分拣替代。

  2006年,常州邮政局成立商函制作中心,引进大型封装机和高速打印机,同时成功开发投递信息分拣系统,对城区投递网信息联网,实现了商业信函直接按收件人名址分投递段道进行打印、封装、成品,还进一步加快了相关信函的传递时间,推进了信函业务发展。

  今年的第13届残奥会闭幕式上,一封饱含着中国文化精髓、承载着人类无限憧憬的信,通过无处不及的邮政网络,寄往世界每一个角落,寄往遥远的未来。未来的人们会收到怎样的信函不得而知,但作为公用性服务企业的邮政,未来还是应该提升、利用优势资源到市场里找出路,如果能传承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则必将继续十年、百年而历久不衰。  (周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