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辉煌三十年 交通展新篇(公路篇)

发布日期:2009-01-11 浏览数:5091

 

高速公路——

11年:从“0”走到“220”

  从1996年11月28日沪宁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到2007年9月30日宁常、扬溧两条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不到11年,常州境内已6条高速公路纵横,总里程从0公里“走”到了220公里。

  1992年6月14日,沪宁高速公路正式开工,这也是江苏境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常州段全长42.66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通过能力6万辆次。然而不到5年,实际通过量已大大超过设计能力。2003年5月,常州段与全线同步实施拓宽改造,至2006年1月,双向八车道的沪宁高速公路全线贯通。

  “十一五”期间,江苏掀起高速公路建设“第二波”,至期末,常州除了拓宽沪宁高速公路,还新增了宁杭、锡宜、常澄3条高速公路。4条高速公路相互贯通。宁杭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施工,开始融入生态、环保、景观、旅游于一体的新理念。

  2007年9月30日,交错于江苏西南部的宁常、扬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至此,我市五区两市全都通上高速公路,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

     

干线公路——

25年:织就“六纵八横”公路网

  1983年,常州公路总里程为896公里,其中由公路部门管养、能通行汽车的仅703公里,且都是土路面或泥结碎石路面。修建养护基本处于肩扛、手推的原始方式,养护工具也是铁锹、扁担和箩筐。

  而如今,常州已实现各辖市通一级公路、村村通公路和县乡公路黑色化目标,并形成了“六纵八横”干线公路网。到2007年底,公路部门管养的公路已达6732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58公里,二级公路1095公里,铣刨机、沥青再生设备等先进养护机具,使干线公路好路率常年保持92%以上,基本形成了“畅、洁、绿、美、安、优”的行车环境。

  常州公路经历了三个快速发展阶段。

  从1988年到1996年,我市抓住苏南路网改造契机,跳出修修补补的“圈子”,利用世行贷款,对常溧线、镇广线、戚月线、沪宜线等干线公路进行了二级公路改造,为时9年中修建的公路,大都为水泥路面。

  “九五”期间,我市改造完成宁杭、常金、常溧、常澄等8条干线公路,总里程168公里,总投资达9.7亿元;其中常溧线是我市第一条最长的一级公路。常州干线公路网在此期间基本形成。

  “十五”是常州公路建设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头两年即完成新机场路、常泰路和大外环南环线、石郎线、溧老线等一、二级公路改造工程。在接通“断头”路、完善干线公路路网的同时,围绕质量主旋律,开始向标美化目标发展。

  进入“十一五”后,在优化公路网络、二级公路改造为一级公路的同时,将人文地理融为一体成为公路建设一大亮点。2007年共完成投资11.83亿元,建成通车100.5公里,其中340省道赵庄至石墩头段37.9公里成为全国示范工程。

 

 

农村公路——

10年:村村贯通等级路

  上世纪70年代常州的农村公路,无非是泥泞的“机耕大道”,窄小的砂石路也极罕见;许多行政村之间,连这样的路也没有。经过近10年,特别是2003年开始的先后两轮农村公路大建设,据2007年统计,常州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已超过1640公里(省计划),全市72个乡(镇)1005个建制村,基本实现了县通乡镇二级公路、乡镇通乡镇三级公路、乡镇通行政村四级公路,全市社会农村公路达2854公里。

  2003年上半年,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五个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开始了第一轮农村公路大建设。到2005年底,一共投资28.49亿元,完成656个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改造、新建农村公路1476公里。

  2006年我市进入第二轮农村公路建设,以消灭“断头路”、“瓶颈路”,实现“村村通”为目标,同时推进农村公路道路硬化建设。06年、07年两年,全市共完成通达工程建设1377公里,投资28.11亿元;累计县、乡道工程建设,一共投入40亿元左右。

  2008年我市继续推进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未完成的县、乡公路。计划投资12.94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548.711公里。结合农村公路建设,全市387座公路旧危桥也列入改造计划,还将投资近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