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常州驾培行业渐入佳境

发布日期:2009-04-27 浏览数:5275

 

  5月1日开始,“智能化培训管理系统”将在常州全市27所驾校全部运行,即新上车的学员,每次学开车之前,先得用指纹在智能监督卡上签到。

  按照规定,学员上车培训每天不能超过4学时;累计要达到规定的总学时,才能报考驾驶员。自此,智能监督卡开始精确记录学员每天的学时和总学时,确保学员的培训时间、有效提高培训质量。“智能化培训管理系统”的运行,使常州交通对驾培行业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不堪回首的“供求失衡”

  2003年,刘先生受聘于一家企业担任总经理。企业的公务车一紧张,他便会把自己的“大奔”公用,甚至为员工当“车夫”。但不久,大家开始找借口回避他。原来,大家受不了他的“急打方向”,而且经常碰擦,虽然没发生过伤人事故,可坐他的车总是提心吊胆。刘先生坦言,他的驾驶技术是“自学成才”,驾照也是“大兴佬”。

  且看当时常州的驾培市场:私家轿车拥有量飞速递增,驾驶员培训机构却事、企难分,实行着“计划经济”,导致培训能力、培训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2003年常州37135人报名参培,有14813人没轮到“上车”,仅60%计22322人培训结业。2004年培训结业人数升至报名人数的70.8%,但还有11577人未能上车。在这种情况下,驾培机构、教练员与学员之间的关系也被扭曲,学员向教练员送钱送礼成了潜规则,考一张“C照”,额外开支一般超过培训费。

  2004年5月1日《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明确了培、考分离的原则,即驾培市场社会化,由交通部门对驾校、驾培班实行行业管理,将驾培行为回归服务行为;公安交管部门负责驾照的考试、颁发,属行政行为。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到2005年10月,常州还没真正贯彻执行,驾培能力、驾培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益发突出。资料反映,2005年到3月底,全市报名学习驾驶的人数已达1.4万人,加上上年“节余”的1.1万,总数达2.5万人。报名者中,80%以上申领“C照”,而全市只有407辆“C照”教练车,以每车满负荷年培训量48人计,2005年3月以后报考“C照”的学员,到2006年才能上车。然而,投资近千万元购置齐全硬件设施、办妥了所有行政许可与开业手续的金坛某驾校,却因领不到教练车牌照而迟迟不能开业。一些地区的驾校已进入市场化运作,于是乘虚来常州地区招生,黑驾校也纷纷入市,低价揽客,考驾照被异化成“买驾照”。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常州地区至少有1万多人在这类外地驾校“买驾照”,一批批“马路杀手”由此而出。

  2005年7月,常州市交通运输协会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以调研报告的形式,通过《交通调研》向市委市政府传递了上述现象,很快得到市主要领导的重视,有力推动了驾培行业市场化的进程。

市场化运作与规范化管理

  《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后,常州交通运管部门立即积极进入角色。在关系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他们首先对照行业标准,对驾培行业全面资质审核。当时全市18家驾培机构,只有5家基本符合资质条件,有5家主动要求整改,其余几家则与行业标准相差甚远。

  2005年11月14日,以金坛翔天驾校首批“C照”学员参加车管部门“路考”为标志,常州驾培行业步入了“培、考分离”、市场化运作新阶段。驾培市场“C照”供需矛盾逐步缓解,常州运管部门同步加快了规范化建设。他们从健全驾培机构内部组织、制度上墙、教练员持证上岗等基础工作抓起,狠抓行风建设,要求各驾校必须公布收费标准,严厉查处“价外收费”行为;通过建立教练员档案管理系统、设立教学质量排行榜、推行“黑名单”等制度,形成教练员退出机制。2006年5月23日,驾培教练员全部持省运管局核发的教练员证上岗。公安、交通部门又强化联勤协作,大力推行考试质量排行制,对考试合格率差、排名落后的驾校除行业内通报外,联手对其实施停业整顿或取消驾培资格;对整车考试通过率低于50%的教练车及教练员坚决予以停考和停训。他们还深入各驾校监督检查,对教练员面对面进行驾培业务指导;定期召开分析会,及时交流、探讨培训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共同商讨解决热点难点。

  按照交通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精神,2006年4月1日,常州交通运管部门按照“重点扶持一级驾校,控制二级驾校,停止发展三级驾校”的三年行业发展规划,严把市场准入关,引导一些资质低、规模小的驾校整合资源形成规模,逐步淘汰三类驾校,推动驾培市场从数量扩展向规模化、品牌化转变。同时,针对教练车这一影响驾培机构培训能力的关键因素,大胆革新,将教学车辆的审批方式由条件控制取代指标控制,把驾校的资格条件达标和培训剩余能力,作为驾校教练车报废更新及新增的必要条件,将驾校学驾人考试一次合格率、培训质量信誉等级、实行公司化经营、发生重大交通责任事故和实施驾培智能化管理等情况作为参考条件,大大推动了驾培机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营造起“优胜劣汰”的良好态势。

  运管部门对驾培行业的“内医外治”,使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学驾人成了最大受益者。从2006年底开始,学驾人“理论”过关后,排队“上车”的时间快速缩短,至今最长超不过一个月。驾校、教练员与学驾人之间,则早已回归到“服务与被服务”的正常关系。油材料上涨,驾校收费不涨;教练员“吃拿卡要”现象已经绝迹,反过来教练为了获得好口碑,给自己带来生源提高收入,不但尽心搞好教学,努力提高学员的“一次通过率”,而且尽力为学员提供服务,“师傅开车接徒弟去练习场”已成平常事。

  驾培行业的新形象得到了常州市民越来越多的肯定。

步入“提升核心竞争力”新阶段

  到2008年底,常武地区的驾校已发展至22家,拥有各型教练车926辆。当年培训学驾人53315人,同比增加9.79%;单车年培训量为57.58人/车,较之全省平均61人/车,全年已出现3167人的能力放空。据预测, 2009年常武地区的驾培能力可达近70000人,而生源量大致在63000人左右。

  常州交通运管部门面对驾培业供过于求的趋势,迅速将行业管理的主旋律,由规模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转换。

  2006年4月1日部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前获准开业的驾校称“老驾校”,之后的称“新驾校”。目前我市驾校“新”“老”并存、以“老”为主;“新驾校”硬件设施好,但社会知名度和“人脉”比“老驾校”相对要差。“老驾校”行政许可时届期满,下一期行政许可,将按照部颁《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资格条件》重新审核。 “新”“老”驾校间,即将出现全方位的竞争。

  一“老驾校”现有条件已不可能达标,老板筹集巨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批得20多亩土地,正在建造新驾校。他认为,现在驾校要吸引学员,“口碑”和“形象”越来越重要。“驾考”现在也越来越难。软硬件不升级,培训质量难以再提高,就意味着准备自动退出。

  “新驾校”要在竞争中脱颖,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则放在了“软件”上。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现在许多驾驶员的操作动作,都带着他师傅的影子,不那么标准和规范。摆脱“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驾培理论和操作教学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学校化,教练员实现“教师化”,将是驾校努力的方向。

  常州驾培业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压缩了“黑驾培”的生存空间。但“黑驾培”凭籍“低价”、“卖照”等手段,时不时还来常州设点招生。对这类“马路杀手”的摇篮,公安、交通部门密切配合,“露头就打”。3月24日上午,两部门再次联手出击,一举取缔了一个非法在常州招收学员、到外地考照的驾培黑窝点。  宋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