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农民心目中的公交车

发布日期:2009-06-09 浏览数:5157

 

——关于溧阳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调查报告

  溧阳市位于苏浙皖交界地区,在这个1532平方公里的县级市,79万人口中有57万农村居民,占总人口三分之二以上。

  2008年12月27日,溧阳市在城区、城镇两级公交网形成的基础上,溧阳客运公司的40辆11座五菱小公交车入驻竹箦、社渚两镇,以统一标准新建的农村客运站为中心,向周边行政村辐射出8条镇村公交线。很快,在镇村公交线覆盖的溧阳边地,农民好评如潮、商品流通加快,“黑车”基本消失;在已经规划开辟镇村公交线的乡镇,农民对镇村公交的迫切愿望跃然可见,“加快发展镇村公交线”已经成为溧阳市“两会”代表对交通提案的一大热点。

  是科学发展观在溧阳的一次成功实践,让镇村公交车进入了农民的心目。

办实事创新思路 求发展城乡统筹

  提示:“镇村公交”是溧阳“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的重要组成。溧阳“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城区”、“市到镇”、“镇到村”三个层次的有机结合,三者不可或缺。

  2005年7月,在溧阳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关注和支持下,由溧阳市交通局具体实施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正式启动。这是继“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班车”之后,溧阳坚持科学发展观,又一个“为农民办实事”的大手笔。交通局深入调研,以“把实事办实”为出发点,创新思路,将“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分为“城区”、“市到镇”、“镇到村”三个层次,勾勒出既贴合客运规律、又贴近市民出行习惯、城乡兼顾的蓝图。

  “工程”实施前,溧阳“城区公交”仅存4条公交线、34辆承包经营的中客。承包者受利益驱使,运行时间随心所欲,“公交车”的概念在市民心目中已日渐消淡。面对现实,溧阳客运公司果断收回线路经营权,全部实行公车公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更为重要的是,溧阳市政府肯定城区公交的“公益性”,每年予以一定财政补贴;2007年进一步明确:每更新一辆城区公交车,给予8万元财政补贴。

  在政府、企业双重作用下,至今溧阳城区公交已发展到11条公交线、113辆公交车,公交网络覆盖全城区,并且与长途车、市镇公交车实现了“零换乘”。公交驾乘人员统一制服,车厢内外始终整洁,班次误点率不超过±5分钟,绝大多数线路实行全程一元一票制,老人优惠,现役军人、残疾人免费。如今日均客流量超过5万人次,至少是2005年前的30倍。溧阳市民乘得上公交车,也愿意乘公交车了。

  “市镇公交”的前身称“农公车”,一直是连接溧阳城乡的主渠道。个体中巴出现后,溧阳路运公司采取承包形式与之竞争。2005年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路运公司在运管部门指导下,先易后难,开始对农公线“公交一体化改造”。他们首先挑选两条效益较好的线路做试点:沿线设立公交站亭,统一更新空调大客和标志标识,实行公司化经营,驾乘人员统一着装、佩证上岗。但由于经营环境复杂,两条线路均出现亏损。

  公交化改造是大方向,企业则以赢利为目的,不能赢利难以生存。面对矛盾,路运公司因线制宜,对共营段较长的线路进行整合,实行公司化经营;对经营成分复杂的共营线,采取经济责任制模式过渡,但站亭设置、车辆更新、油料供应、票价等方面,以及对优质服务的要求,与公司化经营的线路完全同一标准。三年多来,该公司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更新高一级客车180多辆;票价始终保持稳定,班次间隔5-8分钟,总体经营还略有赢利。

  到2008年,溧阳路运公司所经营的城镇班线全面完成公交一体化改造,实现了溧阳“市到镇”公交线路全覆盖。

  2008年底开始运转的8条镇村公交线,是以镇区为中心、向四周行政村辐射的区域公交网,是从溧阳城、镇到行政村的公交“延伸线”,也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的最后一役。至此,溧阳150个重点行政村全部贯通公交车。

  镇村公交车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农民便从心底承认它是“自己的公交车”。

“镇村公交”城市化 农村经济添活力

  提示:“十五”、“十一五”期间,在江苏先后两轮农村公路大建设中,溧阳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消灭了断头路,镇与村之间的公路大多达到四级标准。

  按照省厅建设完善农村客运站场的要求,溧阳在2005年启动农村客运站场标准化建设;到2008年底,规划中的7个农村客运站全部竣工。先后投入2000万余元。

  巨额投资建设的农村道路、客运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为溧阳“城乡公交一体化”创造了基本条件;而溧阳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尤其是开辟镇村公交线,充分利用、发挥了这些基础设施的作用;它是从公益性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公益性的农村公共客运建设发展的突破,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新尝试。

  建设“城区”、“市镇”二个层次的公交网,溧阳交通有一定的基础,还有兄弟城市的经验可借鉴,重点在于完善经营机制;而“镇村公交”在具体实施中却无矩可循,是创新,必须有“吃螃蟹”第一人的勇气。针对开通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他们多次调查,反复研究,才最后确定实施方案:

  一是以新建的农村客运站为区域枢纽,将公交线向周边行政村辐射。先试点,积累经验,根据规划逐步推广,争取三年内完成镇村公交网的建设。

  二是“移植”城区公交模式。全部实行公司化经营。投入小型空调公交车,实行无人售票、全程票价一元制,让农民也享受城区公交的公益性服务。

  三是就地招聘驾驶员,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帮助当地农民就业,尤其是帮助过去依赖“黑车”谋生的农民转业,同时保证镇村公交车驾驶员队伍的稳定。

  社渚、竹箦两镇被定为试点,各开辟4条镇村公交线,沿途设置了150对公交站亭。2008年底,溧阳客运公司分别向这两个农村客运站投放20辆小公交车开始试运行。

  下面是笔者近日在现场调查中的见闻。

  两站候车室无不窗明几净。售票窗口张贴的时刻表上,有停靠车站的长途班次,也有市镇公交车、镇村公交发车的首末班发车时间以及间隔时间。首班时间都是6:30,末班最晚到16:45。每班间隔10到15分钟。窗口还与溧阳汽车站联网,同步发售溧阳汽车站所有班次的汽车票。

  农村人流集中地常见的“黑车”,在竹箦客运站周围已不见踪影;社渚站前还有,挂着“社渚-梅渚(属安徽郎溪县)”的自制车头牌。一位车主说,他原来开三卡,换成面包车想把生意做大,哪知公交车来了。以前一天能挣一二百元,现在只能挣一二十元。以后更难混,不出去找生活做没饭吃了。

  据了解,镇村公交线开通前,黑车是社渚农民往来于镇村的主要交通工具,常年不少于400辆,如今已急剧减少。

  在社渚镇开往河口村的公交车上。一乘客说,撤乡并镇前,河口也称乡,但太“死”,通了公路不通(班)车。我们去(溧阳)城里,要骑摩托车,或者乘三卡(农村黑车)先到社渚,才能乘上汽车。三卡平时一个人3元钱,逢年过节5元。现在公交车只要1元,把三卡都“打倒”了。另一乘客补充:现在大家都赶到社渚买东西。社渚的东西比河口多、便宜,只要买一样,来回2元钱车费都在里面了。安徽那边的人也在往社渚赶(社渚至殷桥有镇村公交线,而殷桥与安徽郎溪县毗邻)。

  竹箦客运站的一位站务员感慨地说,没有镇村公交车,把南京、常州、溧阳的班车加一起,竹箦农场一天也就七八趟班车。那里的商品少,农场人到溧阳去买东西,等于赶一趟上海。他还说,竹箦和上兴镇虽然相隔只有5公里,却因交通而隔绝,历史上一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前两年通了公路,现在又通了公交车,往来的人越来越多。

  社渚站一女驾驶员说,她原来开黑车。现在每天在社渚、河口之间跑9个来回,一个来回45分钟。午饭自己带,站上有微波炉热饭菜。竹箦站一男驾驶员说,他们这班驾驶员中80%以上开过黑车。如今在自己镇上工作,每月1600多元工资,公司还交“两金”,大家都感到满意。

  镇村公交还在拉动、刺激着农村消费。竹箦镇位于溧阳、金坛、句容三市交界处,社渚镇是溧阳、高淳、郎溪三县(市)的交通枢纽,距溧阳市区都有30公里左右,两个镇区就都成了周围村民购物、销售农副产品的主要场所。镇村公交开通前,农民进镇主要依靠“黑车”,以及自行车等自备交通工具,进镇难、交通成本高,直接影响他们的消费积极性。镇村公交开通后,农民进镇区的人数和频次明显增多,镇村之间的客流量平日已在3000人次以上,高峰时超过8000人次。他们繁荣了乡镇市场,乡镇市场又在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刺激他们生产鲜活农副产品的积极性,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了农村商品经济的良性循环。

“织网”提速顺应民心 政策扶持不可或缺

  提示:《溧阳市镇村公交实施方案》明确:至2010年,投入中小型公交车150余台,所有镇区(城区所在地溧城镇除外)全部开通镇村公交班线,农村客运站、客运候车亭等公交配套设施全部建设到位,实现城乡公交网络全覆盖。政策扶持包括:市政府对新购置车辆、经营性亏损进行补贴,当地镇政府补贴等。

  竹箦、社渚8条镇村公交线运转近5个月,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的充分肯定;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也足以证明,溧阳市交通局将实践科学发展观具体落实到“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特别是镇村公交网建设上,广大农民受益,还有效刺激了边远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今年8月前,溧阳市交通局决定提前再开辟10条镇村公交线,让镇村公交给更多农民带去实惠。目前,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落实。

  8条镇村公交线的成功运转,为溧阳市完成《镇村公交实施方案》还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也提出一些现实问题。调查中发现,保证镇村公交线的正常运转,公司化经营、公益性票价、就地招聘驾驶员等决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落实长期扶持政策,解决较大的经营性亏损,则是保证镇村公交长期正常运转的关键。

  农村客运有它特殊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客流时段性强,落差大,“单趟运输”明显。农忙人少,农闲人多,逢年过节人更多;上午上镇的人多,下乡人少;中午前后下乡的人多,上镇人少,下午上镇的人更少。车厢流动量也小,往镇上开,沿途旅客只上不下;往乡下开,沿途旅客又只下不上。这些规律,形成了镇村公交车或拥挤不堪、或空无一人的矛盾。运力相对浪费,加上高成本、低收入的公益性票价,经营镇村公交线路的企业必然出现较大亏损。据调查,今年头3个月,溧阳客运公司8条镇村公交线已亏损61.28万元,平均每条线每月亏损2.55万元;即将开通的10条镇村公交线,若以平均每条线每月亏损1.7万元计,18条镇村公交线运转一年,企业经营性亏损将超过450万元。另外,镇村公交网全部建成后,一旦油价上涨,亏损额将会更大,没有政策长期扶持、政府补贴不能到位,经营企业很难承担这笔巨额亏损;经营企业一旦承受不住,镇村公交难免半途夭折。

  在财政上,溧阳市政府对发展镇村公交给予了大力扶持。《镇村公交实施方案》明确,在购车方面,政府每辆车给予3万元补贴,经营性亏损部分政府给予全额补贴,按季度发放,基本解决了经营单位的后顾之忧。

  镇村公交与城区公交一样,同属公益性事业,只是主要服务对象不同而已。燃油税费改革后,国家给予城区公交的各项政策,镇村公交理应享受。这关系到镇村公交的生存、发展与推广,也可以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

  溧阳镇村公交在增收减亏、尽量适应客流变化等方面,如客流高峰时投入中客、利用站场设施增加收入等,也有多处值得继续探索。 /士 /沈辉 杨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