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追“星”北广场——城铁常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记事

发布日期:2009-08-26 浏览数:5152

 

  7月28日下午,大雨过后依然十分闷热,但走进沪宁城铁常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工地,却感觉分外爽快:短短5个月时间,庞大的地下工程已“出头露面”,形成了一大片“钢筋草坪”;矩形的长途客运后勤办公楼“异军突起”,正在绑扎地面三层楼的钢筋……在“钢筋草坪”和“钢筋森林”中,建设者的身影时隐时现,忙而不乱。

  枢纽工程概算总投资32亿元。今年的计划工程量15亿,到7月20日已完成58.4%;到月底,近10万方的土方开挖,以及3864根工程桩、574根三轴搅拌桩全部完成。各工程节点也全面完成计划进度。

地下架构施工屡创“最”

  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因位于沪宁铁路以北,故称“北广场”。从西到东,历数其主要建筑有:长途汽车站站棚区、客运站站屋和车站西辅楼、地铁一号线预留站台、铁路主站屋、站前广场、东辅楼。也就是说,常州几乎所有的陆上交通方式,都可以在枢纽内“无缝对接”。

  枢纽工程总建筑面积205248平方米,其中地下工程建筑面积102056平方米;地铁一号线预留站台最深开挖达24米,均堪称常州地下工程建筑面积、深度之“最”。枢纽工程中除铁路主站屋、站台和铁路南北通道外,其余部分称为“客运中心及综合配套系统”,施工单位上海建工四建项目部的凌副经理指着“钢筋草坪”说,现在还没有空来归纳这个项目有多少“最”,但可以肯定,工程转入地面施工后,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确实,对于承建过上海科技馆、博物馆和大剧院三大标志性建筑的上海四建,地上建筑结构工程已无“难”可言。

  凌副经理说,项目工期之紧,可能也创造了常州之“最”。2010年4月15日工程交付使用的目标没有商量余地,而工期满打满算只有13个半月。工程要求高、影响大,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偷工减料行为,而地下工程的施工组织又较困难……

  北广场今年2月21日打下第一根试验桩,3月10日开始全面桩基施工,3月20日即开始挖土施工。按照常规顺序,应该是打桩—挖土—浇底板。而这次,项目部打破常规,在有限的工作面上实施交叉施工、小循环施工。即在打桩完工的区域,只要能保证安全,就开始挖土、运土。因此,“挖土机赶着打桩机跑”也成了工地的常景,日挖土外运1.6万方、月挖土外运80万方的两项“常州纪录”也由此诞生,还创造了混凝土底板日浇筑5400方的常州之“最”。

  北广场地下工程创造了常州同类工程用桩数量之“最”;4个半月的周期,还创造了同类桩基施工速度之最。

新技术战胜“拦路虎”

  北广场工程为常州地铁预留了一号线站台。站台南北向,长180米,端头井处宽28.8米,标准段宽24.5米,而24米的开挖深度,则远远超过了周围地下工程的深度;地质情况也不理想,常州又属于高地下水位地区,若采用常规的“混凝土搅拌桩”,在沙质岩土中进行基坑处理,一旦遇到较多的地下水,“桩体”就会因原土是沙质土而溃散,造成基坑围护垮塌,不但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更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预留站台在施工单位眼里,变成了一只“卧”在站前广场和长途客运站站屋地下的拦路虎。

  凌副经理说,他们曾设想扩大开挖面积,在外围浇筑一圈“隔水防渗墙”,但这种办法要增加很多工程量,紧张的工期根本不容许。

  “SMW工法”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他们利用多轴型长螺旋钻孔机,在土壤中钻到预定深度后,边提钻边注入合适的水泥浆,并将其与原土壤搅拌,在原位置上建成一段土壤水泥墙,然后进行第二段墙施工,使相邻的土壤水泥墙彼此有重合段,连续重叠搭接。根据不同需要,在水泥土混合体未结硬前,再插入H型钢或钢板应力补强,从而形成一道无接缝的地下墙体,作深开挖基础支护和止水之用。

  SMW工法刚刚进入成熟运用阶段,在常州地区却是第一次大面积投入使用。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上海建工四建项目部专门从国外引进了价值400多万元的设备;4月24日,还邀请生产厂家的专家来常现场教学、释疑。为确保施工万无一失,项目部的技术人员不但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应急预案,同时实施了施工全过程监测。

  SMW工法终于成功驯服了“拦路虎”,使地铁预留站台施工与整个北广场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合上了节拍。

“项目办”透露新信息

  8月3日,北广场项目办周鲁平向笔者介绍,按照王伟成市长提出的“现代的城际车站、快捷的客运中心、配套的生态广场、和谐的旅客之家”建设目标,枢纽站建筑外将建设一个占地39040平方米,沪宁线上最大的生态型车站广场。同时还向笔者透露了一则独家新闻:在客运中心,将会出现一个群众看不到、但能处处感受到现代化服务的“信息弱电系统”。这个系统是通过优化同类信息系统而成,由客运中心运行管理平台、闭路电视监控、楼宇自动控制、多媒体会议、机房工程等15个子系统组成,无论集成规模还是功能都具行业领先水平。

  综合交通枢纽有火车、长途汽车、公交、出租等多个交通主体,它们有各自的指挥、调度和营运系统,如果缺乏统一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互通,整个枢纽很可能变成交通工具的简单堆砌,旅客也可能因信息闭塞而“两眼一抹黑”,在进出、换乘过程中造成客流紊乱,安全也由此成为一句空话;而有了“信息弱电系统”,整个枢纽就能够实现日常协调调度、应急调度指挥、特殊任务保障、信息共享、信息发布和运行状态监视等,有条不紊地高效运营。

  周鲁平说:“系统投入使用后,你要去外地,乘公交车到北广场以后,域内的旅客引导显示屏、手机短信、智能化自助查询终端或智能查询网站,都会告诉你长途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路线、班次、票价、时间等信息,通过对比,为你找到最合适的交通方式,并且告诉你去车站的最近路线等,让你耳聪目明、省时省力。”

  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行后,域内平日的人流量估计在数万人次,安全保障问题必然首当其冲,而系统内的“防灾应急指挥模块”和“状态监视模块”,会对各种交通方式的班次、客流,公共区域的消防、安防、楼宇,以及出租车、商业等关键部位自控监视,进而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及时处理提供强大的保障功能。其中的预测预警、预案管理和防灾仿真等子模块,在我市大型公共设施中均首次使用。

  周鲁平认为,要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也只有依托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手段,才能使其有序、高效、安全运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盛东平 阿中文 市高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