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第三方物流,突破点在哪方?

发布日期:2009-10-26 浏览数:5065

 

——寻找常州现代物流发展突破口之一

江 岸

 

  “第三方物流”已经由一个新名词转变成流行词。

  这是一个具有国家标准化定义的概念。第三方物流与第一方、第二方物流之间最大的区别特征,就是要实现对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服务,就不能称之为第三方物流企业。

  不久前,江苏省有位官员在苏州考察后公开提出这样的疑问:仅仅简单的帮助别人把货物从甲地运到乙地,就这样的生产方式,我们就要给他们大量政策和资金上的优惠、扶持和引导?

  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我们的政府层面,已经开始反思各种冠以“第三方物流”名义的物流方向了。第三方物流,应该在概念上开始清理了。

你的供应链管理在哪里?

  GPS是当下时髦的玩意。时髦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世界知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员工告诉我,他们在常州地区有9辆货物配送车辆,今年9月也试装了2台。

  物流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基础一定是信息化。在供应链管理的配送环节,以GPS/GIS为技术配套打造的TMS系统,可并不单单是装几台GPS的事情;考察一家物流公司究竟是不是搞三方物流,也不是看他的车辆GPS安装情况(除非政府有城市配送体系的专项政策给他),而是先看他仓库信息化程度的高低。

  生产企业把供应链管理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后,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控制的仓储不能实现信息化管理,那就不可能为他所服务的生产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举个例子:一家生产企业,生产一辆摩托车,大约需要500家零件商给他供应2000种、5000多个零配件。这个企业如果没有委托第三方物流,那么就要建立原材料库,将这些零配件纳入产前采购、入库管理;当需要生产时,进行出库管理。在这样一个流程的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原材料库的用地、用房、零配件入库采购(人)、零配件入库运输(人、车)、零配件入库检验(人)、库房管理(人)、产前组合(每组零配件需要多少个)等一系列工作,必然要涉及到人财物的消耗。生产是连续的,仓库管理也是动态的。如果在这一动态管理环节上进行现代物流信息化改造,那就是在实现仓库WMS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了。

  如果生产企业将WMS管理完全外包,那么受托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他的仓储信息化手段首先就要实现上述的WMS管理,同时与生产企业做好接口。也就是说,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是发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WMS系统,而不再发到自有的WMS系统。

  一旦形成这样的供应链管理外包,奇妙的降本增效现象就发生了。生产厂家的仓储、库存及其相关人员、费用都不见了。而同样的组织、人员、系统转移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后,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服务的对象可以发展为2家、3家、10家、20家……第三方物流不但为生产企业管理仓库、配套生产,还为他们管理着远多于500家以上(每个单位在同一零配件所选择的供应商不一样)的零配件供应商。由于WMS实现的是信息化,是实时的动态管理,渐渐的,很多生产企业在一些标准件的采购上,完全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其整个受托的采购量进行同质询价,集中采购。于是,一些生产企业的采购部也消失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实力也凸显出来了。

  如果这些生产企业愿意做得再彻底些,当生产完成,产品下线,也直接发往第三方物流的成品库,根据市场需求,发送送货指令,由第三方物流完成终端配送,那么TMS运输系统就可以由此建立。生产企业只做自己的核心业务即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其他的供应链管理全部外包,节约下来的人、财、物成本将产生大量的生产利润。

  这当然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三方物流的意义并不这么简单。但目前国内所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又是什么样的呢?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有的竟然连基本的电脑都没配备,这难道能够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号称为“第四方物流”的浙江传化物流,尽管2008年营业额达到34亿元,但基地内的仓库信息化程度也不高,难以体现出对生产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优势,因此,传化物流也只能称第二方物流集聚平台。

“三方”需求量在哪里?

  现在很多号称第三方物流的企业是滥竽充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恐怕还与中国的社会现象有关。在经济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碰到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是上面想要的,下面就能创造条件来满足。比如,你相信报表么?下面就会有人拿一大推报表来蒙蔽你;你相信市场销量吗?有人曾总结出业务员或经销商至少会用15种“暗箱操作”的手段来应付你;你相信调查报告吗?立刻也会有一大堆数据和论证报告来敷衍你……第三方物流就是这样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叫——投其所好。除了投其所好外,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面子。当他们发现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采用递次高级概念排序的,大量的第二方物流人都争先恐后的称自己转型为第三方物流了。

  这无疑是有点可笑,但这常常会引起政府决策层面的迷糊。一些学界专家出于利益考虑,对物流企业鼓与吹,糊弄了概念。传化物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第四方物流”。什么是第四方物流?国际上认可的,本属于从事咨询业的企业而不属于物流企业,据说全世界成功案例目前不超过5例。

  从国外的发展经验看,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50%以上,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日本和美国已达到80%和75%,而我国的物流市场中,第三方物流的份额仅18%。现在政府要求各类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型,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却被忽略了——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在哪里?

  从各地大量的扶持性文件中可以看到,政府发展现代物流更多注重的是产业的发展,投资的增加,流通的发达,经济的增长。当然,毫无疑问,这些都会带来物流需求的增加。问题是,这些物流需求难道都是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吗?不是,这些需求恰恰更多的集中在第二方物流的需求上。于是,政府花了精力,给了土地、给了政策,甚至给了扶持、引导资金,结果出来的所谓“三方物流”,也仅仅是建设了一批仓库,然后出租了事,结果大多扶持了第二方物流。

  只要大量的生产企业还占有着大量的自有仓储、实现着自有的原材料或产成品仓库的人财物消耗,其核心的供应链管理不被释放出来,就不可能产生大量的第三方物流需求。

  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在于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充分释放,这一释放,有一个专门的词,叫流程重组或者说流程再造。海尔公司在实现“外包第三方,生产零库存”成功转型后,曾被人问起转型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张瑞敏说,最困难的是流程重组(再造),困难到重组的时候,大家(各级管理层)都不想干了,连我自己都不想干了。

  发展第三方物流,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要渗透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要让第三方渗透供应链管理,就要实现自身原有供应体系管理的流程重组;流程重组,生产企业自身供应链管理的释放,才是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三方物流需求一旦被刺激,第三方物流企业必然不惜代价,逼着自己去实现内部管理的信息化,什么WMS、TMS、ERP、RFID……如果不去实现,不去提高,就会被市场淘汰。而一旦实施了信息化,那么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也就具备了。

“三方突破口”不在物流业

  政府出台的很多现代物流扶持政策,其实是追着第一方、第二方物流,促发他们转向第三方物流。政策的基点放在物流业上,如果能转变到围绕生产制造业的流程重组考虑对策,刺激对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那么,扶持的效果会非常明显。

  在国外,第三方物流并不是凭空生造出来的,而恰恰是很多生产企业发展到规模性业务时,有了流程重组意识,才产生出大量的三方物流需求动力,使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商人是非常敏感的,生产商不会不懂得如何去做降低成本的事;物流商也不会在第三方物流出现大量需求时,不去转型做利润更为丰厚的第三方物流。

  反过来说,大量的生产制造企业,如果业务不能持续发展,也不可能把自己已有的低廉仓储设施去闲置、去浪费,转而将供应链全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他们需要的是足够低廉的运输价格。

  另外一些生产制造企业,业务规模虽然上去了,但政府一般会在用地等方面予以政策照顾,帮助他们扩大包括仓储在内的生产规模,而不是用政策引导他们把自有的大量仓储供应链管理释放出来改做生产线,进而去刺激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

  笔者认为,政府在招商引进生产企业的时候,对企业不建自有仓储设施的,应考虑鼓励、扶持政策;对一些生产企业新建厂区甚至要限制仓储建设,要按照其生产线规模,配给仓储、办公用房比例;在规划新建工业园区或集聚区时,应为未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考虑仓储用地预留(尤其是园区干道与一级或二级公路交叉点两侧);对现有的生产制造企业,应鼓励、引导他们积极释放自己的供应链管理,实现流程重组进步。

  现在,全国各地政府出台的扶持第三方物流的文件,所有的基点都没向制造业流程重组上回归。事实已经不断证明,从物流企业的用地政策、信息化扶持等方向作为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突破口,是很难见到实质性效果的。如能促进生产企业在流程重组上的突破,让第三方物流需求大量产生,情况才有可能改观。第三方物流需求一旦大量产生,政府除了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用地、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扶持外,更多的是对物流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因为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一旦外包在一个社会平台,就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否则,生产企业就会受制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存活质量,而不能灵活的进行多样性选择。

  发展第三方物流突破口在于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力,在于制造业的流程重组。然而,整个现代物流业并不仅仅局限于第三方。在美国、日本,除了独立的第三方物流以外,还有约25%非第三方物流,他们又该如何实现现代物流信息化转变呢?请看寻找常州现代物流发展突破口之二——《不能不加以正视的零担与专线》。  (未经本刊或原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照片除署名外,来源于中国台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