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最后一公里”的尴尬——常州城市轻物流扫描

发布日期:2009-12-28 浏览数:4957

 

  “新市民”小王准备结婚,在家电城一次购齐了全部家电。“一站式”购买打折大,价格跟“下乡家电”差不了多少,但他认为最大的好处还是可约定时间送到家,自主安排调试时间。

  “城市轻物流”给常州市民享受着便捷。但是,常州的“城市轻物流”是怎样“流”的,却很少有人关注。

“灰色物流带”暗中涌动

  常州中心城区对货车实行限行制度历来已久。没有特殊原因,7:00—20:00之间货车是很难申领市区通行证的。但“城市轻物流”的运转,决不是一个“限行”可以阻止,“灰色物流带”开始在城区暗中涌动。

  镜头一:12月3日12:15,南大街与双桂坊交叉口。一辆外地牌照东风厢式车在路边突然停下,车窗上并没粘贴通行证的。司机卸下几个纸箱搬到几家店门口,向西穿过通道又向南拐去。其他几家店铺门前,车窗贴着深色贴膜的微型面包车也在卸货;

  镜头二:4日上午9时许,“金三角食品市场”。一位司机从市场搬出一箱箱红枣、木耳,正往拆除了两排后座椅的“全顺”面包车里装。司机一面装车,一面关照帮忙的店员把箱子码好、撞紧,免得刹车时箱子翻倒。

  镜头三:7日下午4时左右,金桥机电市场东面的夹弄内。一辆“现代”旅行车的司机掀起后门,只见车厢的后座椅全都拆除。他搬上2台水泵及一些水泵零配件,与商家办妥提货手续,驾车西去。距“现代”8、9米处,一辆拆除座椅的“依维柯”在继续装货。

  据了解,如今闯禁区的货车不多,大多乘交巡警午休时“窜”一趟;但以客(车)代货(车)、人货混载现象已十分突出,基本处于无序的、半公开的违法运营状态。其共同特征是车窗贴有深色贴膜,车外难以分辨其装载的什么。笔者发现,在九龙小商品市场一带待货的“贴膜客车”每天至少有200辆;市中心机电公司一带平时也有100多辆。最难以置信的,它们还在常州商业核心地区南大街,充当城市轻物流的主要运输工具!

  常州中心城区的“灰色物流带”就这样在暗中涌动。一位专业人士长期观察分析,整个常武地区,白天运货的“贴膜客车”目前绝对不少于1000辆。缓解城区道路拥挤而采取的货车限行措施,其真实效果由此也打了个大折扣。

“货车限行”还限了谁?

  城区“货车限行”最终还限了谁?

  王女士居住在城乡接合部,原来饮用“瓶装水”很是方便。但随着“限摩”、“限货”区域不断扩大,厂家送水越来越不准时了。对王女士的抱怨,厂家无奈地解释:“货的”、摩托不能送水,他们换成“小三轮”,途中时间拉长了不少,加上非机动车道越来越窄。

  某品牌牛奶常州地区总经销公司的物流经理也在为难。他的送货车日均运量35吨左右,分常温奶、低温奶两大类,时间要求很高,配送点则分布在常州各大商业中心和居民社区。送货车虽然有“禁区通行证”,但两个上、下班高峰,一共有4个小时依然不能通行,配送数量一有波动便无法应付,百分之七十的量只能请“灰色物流”帮忙。

  范先生6年前便跑市内短驳了。去年金融危机,公司撑不下去,要转让车辆并由驾驶员自负盈亏。范先生他们算了一下,公司短驳亏损,主要原因还是每天4个小时“避高峰”导致运量不足,而他们在这时间段既没其他业务可做,也“没胆量去闯禁区”……

  被称作轻物流的城市小件货品配送,是物流环节中“离老百姓最近”的“最后一公里”。城区道路畅通与民生客观需要间的矛盾,成了常州城“最后一公里”的尴尬。

发展城市物流刻不容缓

  “货车限行”政策虽然从表象上来看,限制了货车流量,城区道路通行状况的得到了改善,但实质上,货车腾出的空间,又被大量“灰色物流”所替代。

  以每万元销售额折合2.4吨货运量测算,常州中心城区年商品货运量约为511.68万吨。如此庞大的商品流通量,依靠“限行”的货车根本无法完成,却成了“灰色物流带”的生存土壤。“灰色物流带”在满足城市客观需要的同时,又使“货车限行”产生的“道路畅通效果”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规划、发展科学的城市物流体系,无疑是从根本上化解常州城“最后一公里”尴尬的最佳方案。而发展城市物流的一个关键问题,依然是给予配送车辆多少“路权政策”。

  长期从事配载工作的王先生认为,除早、晚高峰期,城市专业配送车辆应该允许通行“禁区”,而其他货运车辆只能在夜间通过;对闯禁区的货车和“贴膜客车”,则要提高其违法成本。这样既可以控制“禁区”的车流量,也可保证城市配送的需求。

  交警老徐坚决反对。他认为,现在的“限行”办法并没产生多大问题。如果在私家车高速增长阶段再放行货车,不但解禁范围难以确定,城区道路交通压力必然雪上加霜。就上海、苏州给城市配送货车开口子的先例,老徐认为没那么简单。“贴膜客车”查处难度大。他们这种“疏”法要看长期效果,关键是看“灰色物流”能不能被替代。开口子容易堵口子难,如果不能替代,造成的局面可能比现在出租车市场的“黑车”更难解决。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商用车、微型车的热销,以及人货混载现象的泛滥,完全是商业社会中单一性的“限行政策”惹的祸。一个城市仅有行政上的“限行”而没有市场化的“城市物流体系”配套,那么,这个城市也缺乏了现代化的特征。

  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贺敏健的《求索城市配送路》中认为:政府有责任进行合理引导,促使其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应有必要的配套措施。包括:货运车道通行政策调整,以“限制通行变限制停靠”,以“限制全天通行变限制高峰时段通行”、以“限制所有货车通行变限制栏板车通行”;加强货车停靠装卸管理,减轻配送对交通的影响;优化配送物流车辆结构,引进符合城市形象和环保要求,适用于城市配送物流的配送车;实施企业资质认定管理,培育品牌配送物流企业。从而迫使效率低、管理水平差的“散户型”货运企业或转型提升、或自然淘汰,达到培育高效的配送物流市场主体的效果。

  总之,常州发展、规范有利于民生、有利于城市现代化的城市物流体系已刻不容缓。  江岸 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