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货运交易市场何时能“升级”

发布日期:2010-01-26 浏览数:4968

 

浅析屡起屡挫的常州“零担配载信息化”

  常州政成物流公司自行开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但覆盖了公司内部管理所有环节,而且覆盖了收货、仓储、发货、运输直至结算等全部业务环节。轻点鼠标,公司实时业务运营情况即可一目了然:某单货正在装车,某单货已运达目的,某单货正在上门接货……

  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传统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一步,也是企业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纵观常州整个物流市场,大多经营业户依然处于原始业态中——

原始的货配信息流

  新运河常金大桥下的“志宏物流”,是常州最大的物流市场之一,占地大约200亩,大致分“专线大棚区”、 停车场和配载交易大厅3个部分。“专线大棚区”为专线运输业户的经营场所;停车场用一条便道分成长途、短驳两个停车区,每天约有300多辆各地牌照的货车停靠;交易配载大厅则是一座旧厂房。进入大厅,满目是砖砌隔断隔成的单间,每个单间6-8张办公桌,一两张办公桌即是一个席位。粗略估计,交易大厅至少有600个席位。单间出入口面向通道,外墙上大都挂有写字板,上面写着货源信息。笔者在12月22日上午看到,在那些简陋的单间里,大多席位上的人在忙碌着。熟悉内情的人估计,在这里交易的零担货运量,至少要占全市总量的60%。

  如果将配载大厅比作菜市场,那么,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就是一个“摊位”,外墙写字板上的车、货信息,则是出卖的“小菜”,移动电话应是运“小菜”的工具。而到此“买菜”的,大多是寻找回程货的货车司机:只要能够接受摊主开出的运价,就可以成交,开车去摊主的指定地点装货。

  这些摊位的官名为“零担配载点”,也有人称摊主为零担配载的“黄牛”。当日有“黄牛”迎来问笔者“有货要走吗”,接着又热情地推销自己:我们是很守信用的。第一次打交道,你如果不相信,可以签合同,押几万块钱保证金给你。你尽管放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货运车辆的空载率在三分之一以上,浪费十分严重;为提高效益,大多运输企业开始在外地驻点,组织回程货。道路运输“国集个”一起上后,配载点上一些业务员利用手头的业务关系,开始自立炉灶、自己做起配载业务。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配载点”由此大量出现,也带动了行业的兴起,进而有效提高了整个道路运输的效率,为降低运价制造了空间。“志宏物流”等货运交易市场是这一行业的延伸和发展,也吸引了更多外地人参与。经营者在给回程车主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为常州吸引来丰富的、面向全国的车源。

  目前,常州一共有10多家类似的“货运交易市场”,基本上都是以这种原始的方式在进行配载交易,不但范围窄、信息少、效率低,其市场行为更难得到规范。

常州屡挫屡起的“配载信息化”

  在2008年,“中国配货网”每天成交额达到了80万票,因此有人说,北京“汇通天下”总裁翟学魂是中国配载业最大的“黄牛”。但更多人认为,他是抓住了公路货运行业“车找不到货、货找不到车”的主要矛盾,成功搭建起“帮车找货、帮货找车”的信息桥梁,让“中国配货网”变成了“中国物流淘宝网”。

  其实,早在2001年,常州市交通局就开始向物流信息化目标发起冲击——在五角场原木一厂旧址成立了货运中心,引导配载业户进场交易;2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内,还设置了两块大型电子屏幕,作为连接“车”“货”的桥梁。但因为“黄牛”的“不买帐”,大型电子屏幕始终未曾启用;

  2007年,“亚邦”物流中心在城西物流市场建起一个交易大厅,安装了一块大型电子交易屏幕,另一块刚搭起铁架子,工程便嘎然而止了;

  去年初,“雨天物流”的老总雄心勃勃宣称,他要用电子屏幕搞一个信息平台,但连架子没搭就夭折了;年底,皖商朱述伟又在因特网上建起“龙城物流网”,搭建了一个面向社会的,提供车源、货源及信息认证的服务平台。据称,目前已有500多家皖籍物流商进入平台;能否突破失败的怪圈,则还得拭目以待。

  搞了十多年配载业务的胡先生认为,“黄牛”们不愿将相关配载信息输入电子屏幕,主要担心自己的“饭碗”被别人抢去;加上他们中间有好多人没有合法“身份”,顾忌归集后受到政府的监管。另外,他们已基本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利益圈子。就此,有人形容“黄牛”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运输效率,一方面又在阻碍现代物流发展。

市场还需增强“归集力”

  集中零担配载商进场规范化交易,继而向配载信息化发展,这是政府管理部门建立运输交易市场的初衷。然而,进场的“黄牛”对信息化并“不买账”。一位对常州物流颇有研究的人认为,除了上述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常州的市场缺乏归集力。对照浙江“传化物流”,这个“归集力”分两个层面,一是选址,一是政策扶持。

  “志宏物流”位于312国道旁,临近凌家塘市场,这一地理优势使之归集了大量回程车,而这些回程车需要回程货源,于是又归集了500多家配载商。大量的车源和配载商,已经形成配载信息化的基础,但“志宏”又止步不前,落入了“停车场”式的窠臼。

  商人投入的目的是谋取最大利润。无论是“志宏”经营者,还是进驻“志宏”的配载商,首先考虑的都是成本和收入。因此,“志宏”在保证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也在尽量降低配载商的成本。市场信息化改造需要大量投入,配载商也需要配置电脑等,在无法预料投入与回报的情况下,一般不可能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况且,“志宏”的土地及房屋设施还是租用的,投资回报风险更大。因此,要推进常州类似“志宏”的货配市场发展信息化,必须依靠政策引导和扶持。

  有必要再介绍一下浙江萧山的“传化物流”:萧山政府不但为传化提供了560亩用地,而且将这里开具运输发票的税点从6.65%优惠到4%。而进场的配载商,除了注册资金须超过50万元,还须按市场要求规范化运作,做不出业绩的甚至会被“清场”。而零担商一旦离开“传化”,货源信息也基本断了流。据悉,传化物流目前有480多家配载商,他们全部在“互联网”和“大屏幕”上交易,每天发布信息5000条以上,成交4000条以上,日承运货物5万吨。2008年创34亿元营业额。政府增加的收入,也远远超过了给予市场税费的优惠。

  在常州,地理条件与“志宏”类似的还有“凌家塘市场”,目前两家市场归集的配载商已超过500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政府如抓住“货源信息”这个龙头,适时向市场推出一个引导、扶持政策,在规范经营行为的同时,用市场化手段引导他们发展信息化,可能见效更快,这也应是常州发展现代物流的方向。  文图/宋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