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凝聚”小散户 做强物流业——浅析常州物流业的“小、散、弱”

发布日期:2010-07-26 浏览数:4930

 

  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常州市货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11亿吨,同比增长27.2%;货物周转量74.4亿吨公里,同比增47%,远远超过同期地区生产总值(GDP)11.7%的增幅,体现了物流需求的强劲增长态势,以及物流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型服务行业。然而,物流(称之为货运也不为过。下同)业户“散、小、弱”,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操作方式原始等基本状况,依然没有多大的改变……

现状:“小、散”显乱象

  常州的道路货运量占全市货运总量的比例,1978年仅29.1%,2007年达到83%,目前已占85%左右。道路货运需求的强势增长,又拉动了运力高速增长。资料反映:至2009年底,在常注册的道路货运车辆已达38233辆、202223总吨,然而,所属的物流(货运)业户竟高达16719家,平均每户仅2.28辆车、5.28吨位。还有一组令人沮丧的数字是:全市拥有10辆以上(载重吨位在10吨以上)自有货车的企业只有200多家,其中拥有100辆以上货车的企业仅10家,50-100辆的为29家……

  “小、散、乱”的还有:散于各专业市场的“领客车牌照、做货运生意”的“灰色配送车”,散于城市角落跑“出租”的“挂靠”车;遍布中心城区边缘及“城中村”,无营业执照、无运营车辆、无营运资质的“三无”配载点;集聚在各“货运市场”从事货运中介的“黄牛”……究竟有多少“企业”和车辆,就谁也不能说清楚了。

  上述现状,使我市物流业的主要矛盾,由供给不足转变为服务质量良莠不齐。5月下旬,常州电视台播出一则“飞货”案例:两个山东人使用伪造的车牌和相关证件,在无锡某物流公司揽到了一笔业务:从常州戚区提取40吨钢管运至徐州。两人提取货物后竟运至老家,准备变卖后逃之夭夭。常州一位“老运管”坦言,“飞货”事件在常州也时有耳闻。车主得逞的关键,是物流公司没有严格核查人、车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往深处看,便是经营业户“小、散”造成的“乱”。

  在未告知托运人的情况下,承运商将货物“转手”他人,在常州也成了“潜规则”。许多“物流企业”老板坦言:很多时候,我们转给别人走的货,到后来自己都搞不清请的是谁了。

  等等“乱象”,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常州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原因:“门槛”低、缺“抓手”

  据业内人士分析,“入行”门槛低、监管缺抓手,是导致物流行业“小、散、乱”的主要原因。

  《道路货物运输业户开业技术经济条件(试行)》规定,一辆车、一个停车场、一间办公室外加3万元,就可以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连云港人周师傅,当年花1万多元钱买了辆二手“跃进”车,挂靠在常州一家装潢公司,顺利地领到了营运证。打拼了十多年,一家5口在常州安了家。现在儿子接替他跑长途,他自己开始跑“货的”。

  据了解,“开业条件”是原交通部1993年颁布施行的,当时普遍存在“运力不足”的矛盾,10多年过去,货运市场的变化翻天覆地,但业户申请开业,依然采用这个“条件”,因此,像周师傅这样的“货运个体户”在常州比比皆是,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就发展现代物流的大形势来说,“条件”已明显不能适应而亟待补充完善。

  再看行业监管。运管部门是道路货运业的主管部门。以前,主要通过收取运管费、对营运证件的年检年审,对道路货运企业进行监管的,由于面广量大、流动分散,日常监管比较困难,仅规费征收就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年国家实行“费改税”,运管费等规费一并取消,运管部门对货运经营业户的日常监管,更是一时失去了抓手。

  “小”、“散”不但生乱,使一些不甘心小打小闹、期盼向现代物流冲刺的企业也难“更上层楼”。去年以来,一批长期在常经营物流业的安徽业户,自发聚集商讨,筹备成立一个“同乡会”之类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与政府管理部门加强联系,另外可以相互交流、增强自身竞争能力。从他们的几次交流中发现,尽管整体素质不高,但对法律法规、地方政策、行业规划及其发展动向等方面的了解,却显得十分迫切;同时,还十分渴望获得劳动关系、业务技巧等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现代知识。

  面对这一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寻找“抓手”、搭建“平台”加强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已刻不容缓。

支招:“集聚”能多赢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常州就开始探索解决道路运输行业“小、散、弱”问题。1996年,由运管部门牵头组织,在新北区建成了全市第一家货运交易市场,力图将“小、散、弱”的货运经营者,像服装、小商品经营散户一样,通过“市场”集中起来,既便于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还有利于“聚沙成塔”,促使行业素质全面提高。其实,这就是今天“物流中心”、“物流园”的雏形。浙江萧山的传化物流基地的成功经验,同样证实了规范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物流中心”、“物流园”,确实是一条从实际出发、解决“小、散、弱”问题的有效途径。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鼓励、促进“小、散、弱”业户入“园”经营,确实能取得“双赢”。经营者“扎堆”生意好做,而监管部门有了一个可靠的“抓手”。他认为,从现阶段的实践来看,选址合理的“园区”可以归集大部分专线商;规范的批发市场式服务点,可以归集大量配载商;设施较好、条件优惠、操作规范的“物流交易市场”可以归集“货运代理商”。“散户”的存在是必要和合理的,不过从长远看,应促进先进、规范的专线、专业(槽罐、冷链、集装箱)物流商成为行业主流。

  除了纵向的“条形组织”,还应鼓励、引导业户以专业、地域、上下游关系组织起来,形成以行业协会为中心的组团式组织结构,提升横向组织化程度。而行业协会则应充分发挥“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职能,建立起内外协调机制,并在市场行为规范、行业标准制定、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总之,提高物流行业组织化程度,是规范行业管理、促进物流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阿中/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