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他们用新技术诠释“低碳经济”

发布日期:2010-09-06 浏览数:5104

 

在武进公路“白改黑”进程中

  2006年,武进区以打造“现代宜居城市”为目标,对辖区的水泥路面开始沥青混凝土改造(俗称“白改黑”)。

  按照传统改造流程,首先得将旧水泥路面全部破碎、清除,然后重新摊铺沥青混凝土。当时“再生利用”技术还没有应用,废水泥板块须用车辆运至指定地点,不但耗费大量运输资源和国土资源、污染堆放区域的环境,新路结构还须重新设计、新增大量工程材料;施工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更是严重影响沿线居民生活。

  武进交通人再一次发挥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他们群策群力,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形成了一套以原有水泥板块为基层,通过修补、加铺完成“白改黑”的新技术;经过四年多实践,这一低消耗、低污染、快进度、高质量的技术日臻成熟,目前,他们正在为常焦路、湖滨路“白改黑”,并继续诠释着自己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理解。

城区整治遭遇“拦路虎”

  常武路贯穿武进中心城区,车流量全区第一。2006年,武进人首次使用“白改黑”新技术,完成了这条公路的路面改造;今年8月盛夏驱车而过,这一“处女秀”经历了四个寒暑、如织车流,风姿仍不减当年;同期采用新技术“白改黑”的环府路,一样平整如砥、不见病害,与之难分伯仲。

  遥想当年,武进区这条一级公路的水泥路面,已经遍布坑洼裂缝。对路面进行黑色化改造,使之防尘、降噪,增添行车舒适性,与时代同步发展,理所当然被武进区列为中心城区综合整治的主要项目。但是,常武路是城区要道,沿线民居密集,施工组织和安全管理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最大的“拦路虎”还是两对矛盾:一是清除旧水泥路面要做到不扰民,二是半幅封闭施工还要尽量缩短施工周期。

  常武路的“白改黑”工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当时,也由此被称为“高风险工程”。

“短平快”闯出新路子

  原武进区交通局副局长陈方根成了站在风口浪尖上的“第一人”。他是交通工程技术人员出身,又长期分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对重重困难,可谓“艺高人胆大”,果断提出了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为“白改黑”闯一条“短、平、快”新路的要求。为了让这一设想尽快化为现实,又主动介入到武进公路部门的调研、论证中。

  经过反复论证,陈方根他们决定摒弃传统改造模式,采用混凝土板块压浆补强工艺,应用橡胶沥青混凝土环保新材料,对原有的水泥路面进行修补、加铺。这个方案得到了区交通局的肯定和支持。2006年6月,以常武路城区段为试验段,武进交通人拉开了应用“白改黑”新技术的序幕。

  当时,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和橡胶沥青混凝土磨耗层都是路面施工新技术,不但常武地区首次应用,相关技术标准国内也未形成;如何保证基层稳定性,如何消除或延缓原砼板块反射裂缝,橡胶沥青生产工艺及配合等等,为解决这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们倾注了多少心血,在此也不再赘述。

  他们终于成功了。没有破碎水泥板块的噪音和尘灰,常武路已“旧貌换新颜”,摊铺成为沥青路面;接着,环府路也顺利完成“白改黑”。值得一提的还有,加铺层结构选择策略、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等全新的“白改黑”技术体系,随着改造工程的结束也基本形成,为这一新技术在全区推广、产生巨大综合效益奠定了技术基础。

“再创新”效果更骄人

  经过实践中的不断完善,到2007年7月改造延政中路时,武进公路部门“白改黑”的施工工艺、技术标准等,已经实现了系统化;被交通厅列为2008年度技术创新重点研究项目的橡胶沥青新技术,他们已开始熟练应用。“白改黑”技术的“再创新”,自此也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3月改造长虹东路、武进大道时,他们尝试加入聚树脂玻纤布取代原应力吸收层,不但提高了路面平整度,而且减少了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出现的几率;同年7月改造嘉成线,他们在部分段落应用混凝土板块碎石化新技术,又获得了比压浆补强等工艺更环保、工期更短、造价更低的效果。如今,他们已经能根据水泥路面的不同特性,娴熟地运用不同工艺进行“白改黑”。

  在武进公路处了解到,2006年以来,他们采用“白改黑”新技术共完成了7条计19.877公里水泥路的黑色化改造,与传统工艺相比,每个项目的工期均缩短三分之一左右,总投资至少节约2000万元,其中常武路、环府路节约1041万元,延政中路节约113万元,长虹东路节约272万元……

  采用新技术“白改黑”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在施工中减少了城市噪音和粉尘污染,降低了城市温室效应,所产生的环保节能作用更大。在新技术的作用下,武进城区环境整治项目中的“高风险工程”,体现出“快、好、省、廉”四大特点,也成了社会“高度评价”项目。  文/杨钰 士 图/杨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