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回首交通十一五 正是花绽锦簇时(上)

发布日期:2010-11-28 浏览数:5066

 

  2006-2010年,弹指一挥间。然而,常州交通运输的超常规发展,在常州交通的发展史册上,却留下“变化最大、成果最丰、群众得实惠最多”的璀璨一页;

  在这个五年里,常州,苏南的一个中等城市,仅交通建设投资就超过300亿元,比上一个五年计划增加一倍多;“公、水、空、铁”立体交通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同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如银练舒展,似花团锦簇,在4385平方公里土地上熠熠生辉——

公路质量实现大幅提升

  如果将“十五”期间的高速公路建设喻之“井喷”,带来沪宁、锡宜、常澄、宁杭等4条高速公路纵横常州,那么,“十一五”期间的高速路建设可谓趁势而上、一鼓作气:宁常、镇溧两条高速路同时通车,在常州任何一个主要的乡镇,半小时车程都能驶上高速路。明年,通南达北的西绕城高速竣工后,与沪宁、常澄高速相交,连东接西,常州还将形成一条环城高速路、一条全长80.3公里的黄金走廊。

  五年里,常州交通人不但基本织就“三纵四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而且大手笔建成“六纵八横一环线”的国省干线公路网、实现了“发展数量向发展质量”的根本性转变。这五年,共新建、提升改造了229公里公路主干线,全市干线公路82%已经成为一级路,总里程达356公里;市到辖市(区)全部贯通一级路,辖市(区)通乡镇的公路至少达二级;同时投入1.7亿元,创建省级文明样板路435公里、建设绿色通道255公里,绿化面积达841.9公顷,GBM工程实现了全覆盖,好路率常年保持94%以上;

  这五年,他们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已将和谐自然、保护环境视之为终极追求。旧水泥板块再生、厂拌沥青热再生、温拌沥青及沥青冷再生等新技术的应用,有效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而且节约板块堆放场地65亩、矿产资源31万吨!S340金坛段工程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环境,成了全国“安全、生态、旅游、节约”的示范路。

  “十一五”的常州,“村村通上等级路”替代了“村村通公路”。先后改善农路939.91公里、改造农危桥1234座,断头路、延伸路、居民集中点的通达路,全部重点得到了解决。投入资金48.46亿元,超过干线公路4亿多。以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两套管理机构整合为基础,建立的农路分级管养责任机制,更有力保护了农路建设的成果。在全省农路建养检查中,常州管养质量四次独占鳌头;“建、管、养”一体化的农路发展模式,也成了向全省推广的典型经验。

  今天的常州,公路总里程已达75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1公里、国省干线公路69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172.2公里,较领先全国的江苏平均公路密度高出23%。

三级航道网创出经典作品

  2008年年初,大运河常州改线段正式通航。这是常州第一条全长26公里的三级航道,可容3艘千吨级航船并驾齐驱;当年年底,规模空前的大运河常州东、西段,以及芜申运河、锡溧漕河、丹金溧漕河常州段的整治工程又全面启动:计划建设三级航道127公里,同时新改建66座桥梁,概算投资72亿元。

  运河改线段工程是常州编织三级航道网的序曲,却创出了航道建设史上一部经典。整个工程,仅技术创新项目就达68项,其中1项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获得了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创新最高奖项詹天佑奖;对常州经济社会的影响,则是显得更深远——

  工程彻底解决了老运河的堵航问题,船舶平均航速提高30%、吨公里油耗降低20%左右;

  新建改建的11座大桥,将常州32个双向低等级车道,变成70个高等级快速通道,区域道路交通空前改善;

  沿河地区得以高效开发。大片“三不管”、“脏、乱、差”地区,变成房地产商的抢手货;

  全面形成常州城市大防洪圈,防洪能力由5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古运河沿线的文物保护、环境整治、旅游开发正同步进行;

  工程对江苏航道发展,对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尤其是对常州的三级航道网建设,均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到2010年的10月底,苏南运河常州西段,锡溧漕河、芜申运河及丹金溧漕河的常州段,三级航道整治已累计完成投资17.86亿元。展望2015年,常州完成153公里三级航道网建设,水运也全面进入“高速时代”,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周边环境变化,必定更加喜人。

站场展示现代城市魅力

  “十一五”期间,常州交通的站场建设,与其他交通基础设施一样,群星灿灿,竞相展示时代风采。

  常州长江港的录安洲港区,在“十一五”期间成功开发投产,并继圩塘港区之后,成为常州第二个一类口岸开放,常州港“一港四区”格局也全面形成。如今,常州已拥有9个万吨级长江泊位,千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0个;

  总投资17亿元、按一类口岸和4E级标准改扩建的常州机场,正在为新年全面投用冲刺,为明年客运量突破100万人次奠定硬件基础。届时,这里将可起降空客380外的所有大型客机……

  然而,引得更多市民瞩目的,还数市民梦寐以求的、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零转换”的常州客运中心。

  这座现代化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筑总面积20.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0.3万平方、地下10.2万平方,总投资达32亿元。它采用“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立体交通模式,集火车站、沪宁高铁站、长途客运站、轨道交通1号线车站(预留)、公交枢纽站(含BRT支线)、社会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站,以及商业、商务办公于一体。以园林式的站前广场为中心,人流从地面进站、地下出站。

  客运中心拥有2万余平方绿化面积,现代的建筑语言,蕴涵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不少市民已将这里作为一个景点、一个休闲场所。  文/综合 图/本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