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专车”搅局,会否促发出租车市场变局?

发布日期:2015-01-26 浏览数:5212

 

  一年时间,出租车司机与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之间的蜜月就结束了。1月4日新年的首个工作日,沈阳数千台出租车集体罢运,而罢运的理由居然首指滴滴、快的“专车”的兴起。而就在去年年初,打车软件通过各种各样的奖励,让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大幅增加,开始二者之间的蜜月。而在遭到各地行政干预以及对司机的奖励取消后,一场风波才算过去,但仍有部分司机抱着多个机会的态度,使用打车软件接活。出租车司机为什么这么容易翻脸?

  舆论为何“顾左右而言他”?

  显然,出租车司机一方一年时间的两张“脸”,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因而舆论并没有给以多少同情,而是把矛头对准了现行出租汽车管理体制形成的“垄断”。

  人民日报刊载鲁平的文章,指出沈阳出租车司机“不拉活的原因主要有三条:对‘滴滴’‘快的’专车的勃兴表达不满,认为分了自己的蛋糕;觉得相关部门对黑出租、套牌出租车整治力度不够;1月1日起取消1元钱燃油附加费,收入减少了,不乐意。”

  显然,“三大理由”十分牵强。且不说去年多家“打车软件”发起补贴大战时,出租车司机们车上架着几只手机“抢单”“挑客”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就说现在的“滴滴”“快的”推出的专车服务,是走的“中高端”市场,与普通出租汽车市场是错位竞争关系,充其量只能算作“补充”吧?和城市出租汽车与普通公交之间的关系一样。其二,“黑车打击不力”更属牵强,现在全国恐怕难找“黑车”沿街拉客的城市。取消燃油附加费,减少收入的理由更为荒唐,“油运价联动”,既然油、运价挂钩,油价降了这么多,取消燃油附加费也是理所当然,想想油价上涨时,一手拿政府油价补贴,一手从乘客手中收取附加费的时候吧。

  上面的议论并非刻意指责出租车司机们,只是想说明沈阳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并未引起舆论对出租车司机同情的部分原因。

  问题是,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出租汽车出行方式,已经从过去的“高消费”变为“普通消费”,打车需求增长旺盛,出租车数量政府控制,司机收入社会关注、政府重视,打击黑车成了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出租汽车市场应该是“两头甜”,而事实上“两头甜”没看着,光看见“两头难”了:政府费了不少力,出租车经营者却并不满意……

  也许正因为如此,这次“打车软件”重返出租汽车市场搅局,舆论仅将沈阳罢运事件作为由头,轻责“打车软件”使用“无资质”车辆运营涉嫌违规,而对“行业垄断”予以“重击”……

  现行经营模式之过?

  有些媒体在讨论出租车问题症结时,会议论其经营模式的利弊,并将经营模式归纳为温州的个体私营、北京的承包经营和上海的公车公营三种。其中对上海的公车公营模式认同者最多。

  其实“三种模式”只是多年前的一种归纳。近年各地城市出租汽车经营模式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变化,早已不是“三种模式”可以概括得了的。

  原本“国家得利,司机得利,社会得利,大家都高兴”而广受赞誉的温州模式,因2009年“7?28”罢运事件弊端尽显。高额的“经营权有偿使用费”使“经营权”异化为“投资品”,转让价一再被爆炒,严重背离了其应有属性,造成打车难和出租汽车经营权的层层转包并存难题无法化解。2010年,通过招标,投入以服务为主的350辆公营性质的出租车,温州市的出租汽车经营权转让价应声跌去一半……2013年12月25日,一份被称为“1+7”的改革方案由温州市政府会议审议通过,其中出租车经营机制的改革,将由个体经营模式主导,逐步转变为由公司主导的经营模式最为引人关注。

  这边温州向公车公营转变,那边上海却在试水“私人经营”。2012年初,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开始试验经营模式改革,出租车司机可以花12万元买断一辆新车4年的租赁权,每月再交3000元的管理费,公司不再为员工缴纳四金以及车辆的保养维修费用。据说试验的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均优于承包车。

  一位本市“业内人士”称,出租车行业问题的症结,并不在经营模式上:温州一辆车的经营权炒到100多万,再层层转包,“也没有说运价要高过飞机呀,都是双方在政府定价基础上协商一致的结果,市场可以决定的东西应该由市场说了算。”

  “破局”渐行渐近?

  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对出租车行业实行着实际上的专营制度:准入许可、政府定价、司机上岗证制度、数量控制……四周围都被逐渐用行政手段筑起了高墙,使市场的力量“无隙可乘”,因而被指为“垄断”。在整顿、规范出租车市场阶段,这种“垄断”发挥的作用无可非议。但是,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围城” 内的出租车企业、经营者司机和乘客之间已陷入一场愈演愈烈利益纠葛之中,以至使用行政手段调整屡屡受挫,摁下葫芦起了瓢,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一场风波。

  从“运价官定”说起。运价一经确定,实际就决定了一辆出租汽车的营收,增加营收必须延长工作时间、多跑路;同时,车辆运营成本却是在变动的: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燃料价格波动、维修成本变动,道路拥堵效率下降等等,这一“动”就不是政府所能控制,但又决定了司机收入的多少。当净收入增加时,司机们乐意,当净收入下降时,司机们就会有怨气。再加上政府管理宽度不能过宽,只能依靠靠收份子钱来管理出租汽车及司机的出租车企业。所以当出租车司机对收入不满意时,先就将矛头对准企业,与“份子钱”较劲。于是政府出面干预,调整份子钱额度。但份子钱降到企业无法承受时,企业又不干了,政府再出面调整运价,控制数量,消费者又不满意了……如此循环往复,政府“垄断”的出租车市场,既不能平衡供求关系,也没法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陷于“两难境地”,出租车管理成了政府手中的烫手山芋。

  当前这波由“打车软件”发起的“专车”风波虽未平息,但1月8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针对近期一些打车软件提供的‘专车’服务,交通运输部今天表示,‘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有积极作用。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专车’服务应根据城市发展定位与实际需求,与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等传统客运行业错位服务,开拓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经营。”虽然从整体来说,“专车”真正走向市场还有一些政策条规需要突破,但也终于撼动了与市场化渐行渐远的传统出租车行业。

  呼唤出租车改革的声浪已经响起,已经到了出租车行业的从业者和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做市场、如何监管市场;哪些应该管住,哪些应该回归市场;如何监管即将兴起的新兴市场的时候了。因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是政府的主要责任,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服务产品才会有市场。  (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