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停车方程咋解?之中心城区停车难

发布日期:2015-12-07 浏览数:5296

 

11月底,一则山西临汾“最牛违停车,前盖贴横幅”的帖子引起众多网民热议:很多人觉得车主这种行为是不道德没有素质的,这样嚣张的行为实在不能忍;一部分网友觉得,其实停车真的很麻烦,动不动就违规被贴罚单了……

在我国,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停车难”,已是普遍问题,时常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开车的便利被停车难抵消”

老曹上世纪80年代从部队复员至南郊某企业,因会开车且“好说话”,时常被同事拉夫充任“车夫”。老曹出车最多的是搭载财务人员去银行办事。但老曹最怕的是去省常中对面的建行----没地方停车。开始,老曹总把车停在建行门前人行道,一次被巡逻的城管逮住,处罚200元作为损坏人行道板的罚款,而且收据写明“不得报销”。此后,老曹到此就让出纳下车进银行办事,自己开车在路上转圈,出纳办完事就在路边等,见到车过来就上车走人……出纳总是揶揄老曹:“我等你车的时间比办事时间还长!”。有了老曹,出纳不用骑自行车上银行,省力,但因为停车省不了时间。

70后沈先生2005年就卖掉摩托车买了私家车。从此,沈先生与自己爱车的关系比之前与摩托车更“粘”了——出门就开车。但“小老板”沈先生不久发现,开车出行的便利性,越来越被堵车和停车难抵消。

慢性子的沈先生算了一下近年年审交的罚款数,80%90%是违章停车罚款。要算上停车过程的磕碰和停车被人碰擦花去的费用,一年总有小三千的样子。沈先生有些无奈:“能就近找到车位,谁愿意乱停车?毕竟,50块一次的罚款,够付款停车108次了。总不能到几百米以外去停车,那我还开什么车?”。

沈先生对城区停车难问题的感受是:开车的“便利性”,已经被“停车难”抵消了。

增加供应只能解“燃眉之急”

在我市,“汽车进入家庭”来势很猛。2003年,全市汽车保有量10万辆;2006年保有量翻番,达到20万辆;2010年再次翻番超过40万辆;2013年又翻一番突破80万辆;今年,常州全市汽车保有量早已超过90万辆,逼近百万辆大关。

“回家抢车位,外出找车位”是许多有车族的真实感受,与交通拥堵一样也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早在2006年,我市就专门成立了包括规划、城建、公安、城管等多部门协作的综合治理小组,合理布建了一批公共停车场和占道临时停车位。到2012年底,市区共设各类公共停车场231个,停车泊位3.42万个,在中心城区不影响交通的路段设置路内停车泊位6500个。4.07万个中心城区公共停车泊位,比2008年增加了2.83万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2012年后,我市市区公共停车位布建工作更是快马加鞭。至今年中年中,市区停车泊位已增至惊人的约46万个。为解决已有停车泊位“忙闲不均”和停车绕行距离远问题,市区还对30泊位以上停车场增设了停车诱导系统,方便车辆就近、就便停车,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

但是,随着社会车辆的持续爆发式增加,市区,尤其是中心城区的可利用资源的渐趋枯竭,增加停车资源供应已经进入边际效益递减区间,停车资源布局难以快速跟随需求变化,以致形成的停车资源利用的忙闲不均,使得区域性、时段性的停车位紧张所造成的普遍性违停现象会愈加多发。高投入增加停车位供应也只能解“燃眉之急”。

“停车难”问题不简单

据相关媒体最新披露,至今年8月,市区小汽车保有量达61万辆,按每辆小汽车配设1.21.3停车泊位计算,市区停车泊位缺口约27万~33万个,缺口比例44%54%,并有进一步拉大趋势。

深入观察,即使在中心城区,停车场也不是经常性“停满”。从南大街路口的停车诱导牌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几个公共停车场几乎从没有全部停满过,也极少见到单个停车场“停车位已满”。走进铁市巷百来米,路南有一个地下停车场,路北是一个地面停车场。而经常的情况是,铁市巷路边停满车,地面停车场也有停车,而地下停车场则停者寥寥。问了地下停车场的一位保安才知道,路边停车不用花钱,地面停车场也算方便,相比之下地下停车场就没有“竞争能力”。

邮电路是我市较早划出路内临时停车位的一条城市支路,自门牌12号起,路内东侧布有40个停车位,在14号北的弄堂内以及其他建筑物周边也设有包括人行道和路内的停车位。5年前,邮电路停车位基本能满足需求,少量短时停车者把车停在路西侧,还经常被交巡警贴上罚单。

虽然近年邮电路周边的人行道、小巷和成块空地都成了“停车位”,但还是赶不上停车需求的增加。尽管交警每天都会来路西侧给违停车贴罚单,但违停车依然“前赴后继”。附近居民虞先生指出:“路这边(东侧)停车位停满了,在对面停一下还情有可原,许多人都是直接把车停在对面,就是不愿花停车费。”不过,虞先生也表示,如果附近老板把车停到收费停车位,那一天的费用就超过罚款了。“你看那部奔驰车,天天停在水果店(路西侧)门前路上,要停到这边收费车位,多花钱不说,如果中间离开,回来就不见得有车位了”。

可见,停车的问题不止一般的供应与需求那么简单,违停有“便利”意识的驱动,也有“停车成本”驱动,也有司机个人的习惯养成因素,“多因素平衡”才是解析“城区停车难”方程的正确思路。  (阿中文/  文首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