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路越修越多,莫让管养成短板

发布日期:2017-04-06 浏览数:5443

 


  2017,春节后的“大走访”活动,是从道路养护行业开始。走访中的感受是,持续10多年的快速发展,常州的道路越修越多,道路的管养工作量也进入了加速上升期,道路的建、养比例及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天平正开始向“养好路,用好路”方向倾斜。

  常州公路建设与养护“齐头并进”

  时间进入21世纪,常州公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平均以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00公里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常州全市公路里程达到9010公里,比“十一五末”的2010年增加66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06.08,位居全省第二。

  在公路通达性方面,市区到辖市(区)实现高速公路直通,高速公路环与城市高架环实现无缝衔接,省级以上开发区和产业园区、旅游风景区全部通上高等级公路,主城区任意地点以及重点园区、主要景区30分钟内可驶上高速路。

  城区市政道路方面,随着地方的城市化发展,常州主城区和金坛、溧阳城区的快速扩围,新建居民、商务小区和各类园区如雨后春笋,和“公交优先”的使命任务,市政道路的发展始终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排头兵角色。同时,随着家用汽车的爆发性发展,市政道路不断拓宽和加密,一再延缓了常州跨入“拥堵城市”行列的时间,大大便利了市民出行,增加了市民的的幸福感。

  当公路建设“高歌猛进”时,曾经被“车子跳,常州到”的调侃顺口溜深深刺痛过的常州交通人,早就明确了“养护优先”单位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常州全市累计投入养护资金7.1亿元,全市公路路面保洁清扫已全面实现机械化,小修保养机械化率已达到90%,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始终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国省干线公路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8%~100%的最优区间。

  此外,常州公路部门还对农村公路管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提请市政府出台了全市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的实施办法,并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全市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作进入全省三甲之列。2014年,市公路处被省公路局推荐申报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先进单位。

  市政道路养护部门在财政预算资金难以跟上和养护巡查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处处精打细算,协调利用城管队伍参与普通道路日常巡查,养护企业专业人员重点巡查,大力推进沥青路面填缝带、沥青路面再生等“三新”技术和方法,保障了市政道路的安全通行。

  “重建轻养”引发管养矛盾

  走访中,我们感觉,与省国道干线公路相比,我市的市政道路管养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事实上,从市民群众的感受上也是如此。公路和市政道路管理部门和企业分析,原因之一是国省干线公路设计设计标准远高于市政道路,而长时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等大型重载、超载车辆的重重碾压,车辆流量密度的大幅增加,导致道路的早期损坏;其二是养护资金和养护力量的增加与管养道路的增加长期不成比例,道路养护长期处于欠账状况;三是市政道路“开肠破肚”过于频繁,路面恢复质量欠缺较大;四是有与管养力量不足,市政道路长期处于被动维修状态,时常出现小毛病得不到及时养护治理演变为大毛病等问题。

  公路管养部门也有头疼问题,其中首数“路界”不清问题。

  交通公路部门对“路界”是道路红线外1米。而实际上,公路建设时,省、市的“红线”往往并不相同。省“红线”是按设计车道宽度划定的,但实施时,市一级往往会多个车道,或者加个隔离带、加个辅助车道,抑或增设一个绿化带,公路完工后,省管理部门承认的管养路面面积以省“红线”为准,而市一级则不会“界外”部分交付市政道路养护,形成了公路的“路外路”。过去,这种“路外路”与“红线”内公路比例不大,养护单位属于事业性质,矛盾也就一直掩盖着。随着常州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许多国省干线被已成为城市道路的一部分,有的被拓宽了,有的公路两边成了村镇、街区。同时,我市公路养护单位早在近10年前已全部完成了改制,成为了自负盈亏的市场化企业,“出力无钱”的活多了,就有了矛盾,并在持续扩大。而且因城市的持续扩充,更多的公路还在持续加入“城市网格化管理考核”行列,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或者什么时候“崩盘”。

  城市市政道路养护企业同样也有“路界”问题。一家市政道路养护企业负责人反映,市政道路“路界”主要反映在两边人行道以及与其他道路的搭接段,这个界限的划分情况甚至比交通公路的情况更为复杂,也是一直“模糊处理”,好在“是按市政道路管理部门指令行事”,但有些“12319”城建热线反映过来的问题,总是“先修后报”,最后能结算到多少就难说了。

  诸如道路管养矛盾,如果不予重视,任其发展,道路管养势必成为“短板”,影响到道路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

  “他山之石”能否解决“难题”

  走访中,基层道路养护管理部门和企业呼吁,从现在起,就要切实转变“重建轻养”观念,不要忽视“不出政绩”的道路管养,不要让公路管养矛盾继续扩大,也要警惕建成道路成为建设高潮过后的“社会负担”。

  关于“路界”问题,道路养护部门和企业提出,是否能借助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交通与属地政府的对话机制,在分清管理责任基础上,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如对于国省干线“地方加宽”部分,应列入地方市政道路管养范畴,技术资料同步移交地方市政管理部门;对于可同时实施跨界清扫、维修的工作,按实际情况根据简单、易行、高效、低耗的原则实行委托管养,按实结算,为创造责任明确,集约利用资源和高效、低耗可持续的现代道路管养环境创造条件。

  市区一家市政道路管养企业负责人,特地介绍了观察上海高架道路管养引起的思考:接连的几次出差发现,这次是一段封闭养护,下一次则是接前次的一段,技术观测也是如此。说明上海高架道路是循环进行预防性维护的,虽然建成投用比常州早得多,所以至今没有听说那条高架要全路封闭翻修,整体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笔者曾经在工厂长期负责设备管理,上世纪80年代也是像现在的道路一样,存在着“重修轻养”情况。到了90年代,工厂开始普遍实行计划维修制度,设备管理实行“养、修分离”。设备管理部门按使用时间和强度,编制一、二级保养计划,根据设备实际状况编制大修理计划,大大提高的设备保养水平,导致故障率和中、大修费用大幅下降,设备性能得到了很好的保持,设备故障对生产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也使全厂的干部工人彻底转变了“重修轻养”观念。

  随着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公路,人民群众对出行的需求已经从“走得了”发展到“走得便”,正在向“走得好”方向发展。同时,近10年左右新建成道路正陆续进入养护需求快速增长期,加快转变“重建轻养”思路和理念,“优质、高效、低耗”地管养好通行道路,保障道路通行安全,延长道路服务寿命,提升道路服务水平,莫让道路养护成短板。  (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