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环城高架道路的“喜”与“忧”

发布日期:2017-07-06 浏览数:5347

 

 


  地铁双线施工,机动车保有量猛增,当初部分市民认为“过于超前”的环城高架道路,不但早已被公认为常州城区交通大动脉,而且承受住超了持续增长以致超负荷交通流量考验,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近期,结合大走访活动,我们对常州环城高架道路的运营、管理和维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走访,不得不感叹没有当年环城高架道路建设的“适度超前”,就不会有今天的“不堵城市”;没有良好、有效的管护,就没有现在的高效利用。但是,通过走访,我们多少也产生了一些担忧。

  环城高架建设“超前”之“喜”

  早在2006年清明前后,常州就公布了“三纵三横”的城市快速道路规划方案,同年7月28日,一期工程“龙江路高架”开工,由此常州进入“快速交通时代”。

  与此同时,也有“不同声音”传出。即常州这样的中小城市此时修建高架道路,过于超前。

  当时说“过于超前”似乎也有一定道理。数据显示,常州全市2006年机动车保有量仅20万辆,2007年和2008年每年都只增加5万辆,直到2010年,才翻番达到40万辆。而同年的9月28日,环城高架的东半环----青洋路高架建成通车,加上此前于2008年9月已建成通车的西半环----龙江路高架,我市环城已形成一个Ω字形加龙城大道双向8车道构成的的快速通道。而直到2013年,我市汽车保有量才再次翻番,达到80万辆。

  看起来,常州的环城快速通道建设似乎是有所超前,但要说“过于超前”,现在看来则相当牵强。

  2010年10月,省17届运动会举行期间,常州陡增了数万名运动员、教练员、媒体记者和观众,但没有出现一次因交通拥堵而影响到各项比赛的情况。10月23日晚,“欢乐盛典”适逢大雨,但4万多人的交通疏散井然有序,1小时内人流全部安全离场。43公里高架环线日均流量达到20万辆左右。高架部分全程无红绿灯,最高车速80公里/小时,环绕一圈仅需35分钟,以及与常州机场、沪宁高速、西绕城高速、沿江高速实现无缝连接的优势,已然成为进出城区乃至穿城出行线路的首选,有效分流了中心城区道路压力,并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环城高架建成初期的几年中,常州城区的交通堵点没有增加,反而变少了,道路通畅了,百姓切身感受到了出行的便捷,常州由此步入了“国家模范交通管理城市”行列,被誉为“不堵之城”。

  从以往高架道路建设施工周期看,一般为2年。我市环城高架是分成东、西两段建设的。试想,如果没有2006年的“超前”,哪来省运会给江苏人民的“惊喜”?也更别奢望当上“国家模范”!

  “能者多劳”存隐忧

  家住红梅西村的钱女士,所在单位2015年初迁往京沪高铁以北。开始钱女士考虑驾车走高架要绕行10公里以上,选择了直线距离最短的地面路线。不久,钱女士发现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城区地面道路越来越堵,上下班路途时间比刚开始时要多花近20分钟至半小时。于是去年4月底的一个周六下班,钱女士尝试了一次“高架之旅”,结果节省了有25分钟!周一钱女士到单位向同事传授,反而被同事讥讽“老古董”。钱女士归纳了走高架的几大好处:一是全程无红绿灯;二是车速快;三是路面平顺。“仅就红绿灯等候时间来说,以平均每个红绿灯等候1分钟计算,10个红绿灯就是10分钟;再加上车速,地面平均时速30公里,高架时速60公里,又快了一倍!”钱女士说。

  “尤其是两条地铁同时开工,地面交通更加拥堵,更多车辆选择高架”交警支队高架大队周副大队长坦言:“即使高架道路出现拥堵,但车速还是比地面快,更不用说没有红路灯了,这就使得更多车辆选择高架,加重了高架的负担。”周副大队长用高峰时间来说明环城负荷:“早高峰时间从原来的7:40~8:40拉长到现在的7:15~8:40;晚高峰时间从原来的5:00~5:30拉长到现在的5:00~6:15。也就是说市民上班要早出门25分钟,下班要晚到家45分钟。高峰时段环城高架已处于超饱和状态。”

  令人担忧的是,如此重要的环城高架,万一遇个“天灾人祸”,高架中断,得会造成多大面积的拥堵?更为令人担忧的是环城高架路路面役龄正从“壮年”阶段进向“老年”,“健康”状况开始下滑,最早建成的龙江路高架段,已经开始出现网状裂缝、局部泛浆等病害,业内人士指出,此类病害出现意味着路面沥青老化加速,应及时加以养护,阻滞病害的迅速扩大和蔓延。

  但市政养护人员告诉我们,路面网状裂缝使雨水得以从裂缝渗透,路面结构破坏;而“泛浆”病害则说明已有雨水侵入路面基层,又将水分带出路面,如不及时处理,会很快扩散,发展成坑槽、面层隆起、脱壳、碎裂等,严重影响车辆通行。而路面病害的治理、修补通常需要封路施工。并且裂缝处理需要良好光线;坑槽和泛浆的处理需要进行铣刨清理、新料填压及养护。前者不宜在夜晚施工,后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通行。

  解忧还需辟新径

  数据表明,近两年我市城市道路长度年均增幅为2-3%,但同期小客车年均增幅超过20%,日均增加超过200辆,并且受轨道交通施工影响,使得更多小客车分流上高架道路,使其负荷日益加重,拥堵频率显著上升,市民出行对环城高架道路的依赖度显著提升。

  我市环城高架无可替代,封路维修事关重大。市政养护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对于环城高架来说,适宜封路维修的时间段只有晚9点至晨5点这8个小时,而这个时段因光线问题,不适于裂缝处理施工。大面积铣刨和面层摊铺施工,按8小时施工2万平米,路面宽度25米计算,可完成800米道路施工,但不包括正常养护时间。因此,这段“适宜”时间只能进行两匝道间局部坑槽修补施工。

  相关路桥技术人员向我们介绍了“预防性养护”的概念和知识。据了解,“预防性养护”主要有碎石封层、微表处、含砂雾封层以及下渗再生封层等几种。但其中前三种实际都是在原路面层外再罩上一层,一方面这层“外罩”性能不可能达到原来新路面的水平,2、3年后就会碎裂、脱壳且不可再“罩”;另一方面,高架路面不似地面道路,不宜改变路面标高。而第三种是使用叫“下渗再生封层剂”的特殊石油精炼材料,作为“沥青还原剂”,利用其极强的吸附和渗透能力,一方面补充路面层沥青活性成分的损失,恢复沥青各组分的原始平衡;另一方面,路面层沥青被还原软化膨胀,进而填充路表结构中的空隙,有效地隔绝空气、水对表面层及下面层的氧化和侵蚀。

  这种新材料有着施工简单,占道时间短,成本低、不改变路面结构(保持路面性能不降)以及可多次使用的优点。按使用一次可延寿3-5年,3次使用可延寿10-15年,并使路面性能始终保持在高水平。

  据了解,市公路处2015年使用“下渗再生封层剂”对122省道进行预防性养护,效果良好。不过,我们也了解到,这种新材料只适宜于路面沥青老化初中期阶段,路面大面积病害出现,则为时已晚了。   (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