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培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探析

发布日期:2018-07-16 浏览数:747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决定社会文化性质和发展方向,能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价值观念。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是一种关于国家制度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观念,它反映社会主义民主对人民群众的价值意义,也是对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民主”问题的价值指引。从思想渊源来看,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从现实价值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可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意识形态竞争力,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支撑。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培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需要依据新的时代条件和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重点推进。

 

  首先,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内涵。民主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尚书?多方》:“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在这里,民主是君主的意思,和今天我们讲的民主涵义大相径庭。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过“民惟邦本、爱民仁民”等民本思想,但这也并非是我们所理解的民主。在西方,民主一词的本意就是指人民统治,即以全体人民的意志为基础,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直接、平等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许多西方思想家认为社会中多数人是缺乏知识的、也是非理性的,所以多数人统治少数人违反了自然秩序,很容易演变成暴民的统治。为了能驾驭民主,西方的思想家们设计出形式上的代议制民主,民主被定义为“一些个人通过竞争人民选票来获得决策权的制度安排”。因此,资本主义民主对人民来说就只能是选举精英,而不是治理国家,那么意指人民统治的民主内涵被彻底否定了。与西方民主不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是基于唯物史观构建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超越社会生活的抽象价值是不存在的;民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受着社会现实关系的支配,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呈现出形态的差异性。民主是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主义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民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具体来说,民主的本质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民主无疑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民主制、古希腊民主制、中世纪城邦自治制度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进行了深入考察,认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了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及宗教观念的基础。”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民主并不是民主发展的历史终点,它没有跳出为少数人享用的范围,也必将被为社会大多数社会成员利益服务、代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民主所取代。第二,民主使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得以真正实现。人民之所以需要民主,是因为民主可以帮助人民更好地掌控国家,并使之成为人民获取自由和自我发展有效力量。马克思指出,专制政体下的人民从属于国家制度,民主政体下的国家制度则是人民的自我规定。让国家制度在现实性上日益趋向于人民,使人民成为国家制度的原则,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它指向人的自由解放和真正的平等,这也只能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体力量之后,通过发展生产,逐步消灭阶级差别,才能真正实现。民主使得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其次,着力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话语体系。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内心拥护和普遍认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民主话语体系有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必须以人民的政治认同为基础。价值观是通过凝聚价值共识去引导和规范行为的。但是,价值共识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来源于人们对观念、制度和实践的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不能是单调的民主价值的“灌输”,而是要在国家层面塑造民主精神和民主理念并使之大众化实践化,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地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去。二是必须冲破西式民主话语的藩篱。当前,西方国家利用经济政治上的优势把持国际舆论话语权,强势推行西方民主的“普世价值”。尽管西方民主治理出现了危机,选举政治日益褪色,西方国家仍然把民主问题作为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伴随着中国和其他国家民主治理实践的蓬勃发展,多元化的“非西式民主”正在兴起,打破西方民主话语霸权的契机已经到来。因此,我们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进行理论构建和特色阐发,逐步掌握话语权,让中国民主的声音走出去、响起来。三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知识体系及其表达方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体系必须以人民利益和需要为根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人民服务。

  再次,深化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不仅要揭露西方民主的本质、阐发西方民主的局限,更要从制度和实践层面落实民主。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三个基本认识。一是要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不能在实践中走得通、走得好,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经济基础、阶级意识、历史教训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已经不证自明。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就丧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水中月影。那么怎样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相一致呢?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二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就没有停下脚步。人民不断增长的权利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权力运行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层的危机和发展意识是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动力。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深水区,仍然存在着民主制度、机制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地方,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与我国的历史条件、发展水平相适应,从优化政治制度运行机制、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政治协商、强化民主监督和法治保障等方面展开。三是充分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既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又要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此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也不可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应当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民主机制运行的积极、成熟的地方,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四,逐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素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然就成了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民主价值能不能得到体现,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民主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最终要落到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和素养上来。提升民主素养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开展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大众化形象化的形式使全体国民将社会主义民主观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情感和理念等意识,并使这些意识转化为自己行为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教育重在内涵教育,关键是厘定权力、权利的实质以及两者关系,既要使全社会成员认识到权力来源于人民、为保障和实现权利而存在,又要说清楚权利是相对的,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最终对社会主义民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二是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民主实践。民主实践是提高社会大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塑造民主人格的重要途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要逐步加强公民参与协商民主方面的制度建设,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引导公民学习和积累政治活动的知识和经验,熟悉民主规范和民主程序,学会表达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增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道路和制度的自觉和自信。三是塑造民主文化,让民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民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文化问题。民主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民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还把民主塑造成一种生活方式。民主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民主思想意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多些规则和法制意识,少些江湖习气和圆滑世故;我们要多些人格独立和平等意识,少些等级观念和奴化意识;我们要多些平等对话意识和包容精神,少些压制思维和敌对意识等等。民主文化还可以引导人民在生活中尊重民主原则、贯彻民主思维,规范政治行为,引导人们按照民主的规则去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和冲突。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史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