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协之窗

家有老秤

发布日期:2015-12-16 浏览数:3847

 

小时候家里贫穷,祖辈没有留下什么家产,更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唯独有一样值得自豪,那就是家里有一杆能秤二百一十八斤重量的老秤,它在生产队里独一无二,在全村也是数一数二,可能是老辈因做小生意需要创下的家当。至于这杆秤有多少年的历史,没有去考证过。当我认识字后,才发现这杆秤是定做的,上面用钉秤星的材料标着父亲的名字,还有制秤公司“恒昌”的落款,按照我父亲的年龄来推算,大概也有百八十年的时间。

印象中,这杆秤多少年来从来没有闲着过,除了自家秤东西外,东家秤稻,西家秤麦,一百斤稻子轧了几十斤米,一百斤麦子能磨出多少面粉,精打细算的庄户人都要秤一秤。在我眼中,这杆秤自家用的时间少,借给别人用得多。生产队分粮分草的季节,它更是忙得连轴转,几十户人家,二三百号人,一个个一户户地分过去,从早到晚忙了一整天,有时候晚上还要加夜班。

生产队田里种的西瓜、河里莳的菱角上市时,也离不开我家那杆秤,西瓜和菱角要先约一约、秤一秤,再集体组织去出售,或分给一家一户地去卖。每年过年前夕,生产队都会请人到河里拉网牵鱼,然后分到各家各户。分鱼时,也是用我家的大秤先总秤,然后再用小秤一户一户地分。最闹忙的要数挨家挨户过年杀猪时,我家那杆大秤几乎到不了家,它在一家与一家之间传来传去,人们都想秤一秤自己家的猪有多大、杀了多少肉。秤过后,村子里谁家的猪最大,谁家的猪膘好,一会儿功夫全都传开了。那时候,往往是第一个借秤的前脚走,第二个借秤的就接着来了,大家在传递秤的过程中也传递着猪的斤量和主人的喜悦。此时,我家的那杆大秤也就成了传递信息的纽带,从而全村人都知道我家有一杆很大的秤。

忽然有一天,生产队里有了磅秤,很快替代了我家的那杆秤,慢慢地,借用的人也少了,它开始失落地躲在门背后。家里人偶尔也会想起它,只是让它改了行,把它的秤砣,挂在晒衣服的三脚架上当压重,把它的秤杆横吊在灶间屋,用来挂个篮子、吊个什么物件。后来不知哪一天,秤砣让拾荒者偷走了,从此秤杆与秤砣分了家。

那次我去老家,想起这杆曾经风光一时的老秤,想收留它。自己当兵离开老家四十余年,没要家里一片瓦、一寸地,但想把这杆秤留下来作个念想,尤其是秤上还刻着父亲的名字。父亲一生未留下一张照片,我在父亲使用了一辈子的秤上看见他的名字,会更加深深地怀念辛劳终生、没有享一天福就早早离世的父亲。俗话说“秤不离砣”,从那时起,我开始留意哪里还有传统的钉秤的老手艺人,想配齐这杆秤的秤砣。一天,从报纸上看到戚墅堰老街有位世代做秤的传人,就和妻子随即赶了过去。遗憾的是他只做小秤不做大秤,我们只得失望而归。又有一次,从电视上看到苏北兴化有个小镇上的制秤人很出名,我们又乘车赶了过去,可找到那个地方,也没有匹配的。但即便这样,我依然对那杆孤独的秤杆充满感情,小心地擦去秤杆上的灰尘和油垢,妻子还专门缝了一个布袋把它装起来,毕竟,它是我家祖传的老物件,我要好好地珍藏它。  (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