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苑

澳洲的“世纪山火”

发布日期:2009-08-18 浏览数:3811

 

潘江潮

  今年2月7日,澳大利亚爆发了近年来最大的丛林大火,火灾持续两个星期,使得600多人伤亡、7000多人无家可归。在这人烟稀少的国家,这是个非常大的事件,人们把它称为“世纪山火”或“黑色星期六”。

  澳洲的丛林山火每年都在发生。它的南部和东南沿海,生长着茂密的桉树林。桉树因它的挥发性芳香油,在干旱和高温下很容易燃烧。好在一般山火过后,高大的桉树只是枝叶被毁,不至于烧死;山火烧掉了野草和小杂树,还等于给桉树林施了一次肥。所以对这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情况,澳洲人不以为然。只是消防人员在夏季到来之前,会去林区逐户登记,以便山火一旦袭来,有多少人撤退、多少人留守,准备好相应的物资储备。

  有了火警,消防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在火场四周迅速开辟一圈空地,不让大火蔓延,保护好居民的住宅,一般不要求冲入火场灭火。当地人奉行“要么及早撤退,要么死守家园”。大家都认为,人们完全能够掌握山火的动向,因而有足够的能力和时间去逃生。一百多年来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然而,2月7日的事实对大家说了“不”!

  在1月下旬,南澳和维省连续高温,最高时达到46.4℃。那天我发现,剪下的南瓜叶晒了一天,手一捻居然变成了粉末。因为紧靠大海,太阳下山后,气温便骤降到20℃左右,人们也就不太在意白天的高温。殊不知,它已经埋下了山火的隐患。2月7日,有些地区出现了自燃的山火,偏在这时候,几个不法之徒恶意纵火,以骗取住房保险金。几乎同时,林区刮起时速90公里的切变风,所有的火头如同被鼓风机吹着,数小时内便蔓延33万公顷。卫星照片显示,明火有400多个,维省绝大部分上空都被烟雾笼罩。有位教授认为,当时火场中心的温度达1200℃,发出的总能量相当于三、四百个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

  事实也是这样。大火过后,大地蒙上了单调的灰白色,树林烧成炭枝,灰烬满天飞舞,房屋的废墟上残存着少许铁皮,汽车只剩下歪歪斜斜的支架,里面的人早已灰飞烟灭。公路上成排的汽车,则显示在撤退时,它们突然遭遇变向烈火引起爆炸而被烧毁。

  有幸存者形容当时火舌推进之快“犹如子弹迸射”,他看到大树被烧得炸开,“火焰如雨而下”。有位老人叫菲年,2月8日下午,“因为周围看不到一点起火的迹象”,他一再拒绝女儿要他撤退的劝告,可就在女儿撤走一会儿,女儿便接到老人的告急电话,称火苗已经烧到了窗下。他跳进邻居的泳池中才躲过一劫,但全身30%的皮肤依然被烫伤。

  在这大火考验中,人类和动物更加“相依为命”。在山上住了30年的一位农民,8日那天正忧心忡忡望着山下的火海一浪一浪吞噬房屋,没想到风向一转,火苗已迫近眉睫。他连忙跳上曾经获奖的名驹“愣马克”朝山下跑。不料跑到半路,才发现自己已被大火包围。东奔西突不见出路,马儿不听他的话,忽然狂奔起来。老人以为自己“死定了”,马儿却把他撞进了一条小溪。两小时后他从沟中爬出,看到自己的爱马居然也站在废墟旁,除了眼鼻处有些烧伤,依然英姿飒爽。

  还有一个消防人员在清理火场时发现了一只树熊。树熊除了四爪有烧伤,毛发无损,不知用什么方法躲过灾难的。它看到消防人员非但不逃走,反而向他走来,一气喝了三瓶矿泉水。接下来好几天,这只称之为“山姆”的树熊成了媒体的焦点。今年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说不定也会给它。

  澳政府把2月23日定为全国哀悼日。专家们在反思火灾的同时,也再次提醒人们重视“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事实上,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就如澳大利亚维省和新州的山火肆虐之际,其北边的邻省昆士兰却是暴雨成灾,出现了“水深火热”两个极端并呈的景象。

  这次“世纪山火”中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澳大利亚全年排放指标的三分之一,澳洲政府因此也将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