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苑

小菊

发布日期:2009-11-26 浏览数:3768

 

植基

  小菊大约十一二岁,不知她的大名,她的爸爸妈妈和弟弟都这样叫她。她的父母租住在我所在的村民小组好几年了,每到暑假寒假,她就带着比她小四五岁的弟弟来探亲。

  小菊梳一条扎着淡红色绸带的小辫,穿着很简朴,大概是妈妈从地摊买的便宜货,但总是整整齐齐,不像她弟弟在地上爬来爬去,把衣服弄得皱兮兮、脏兮兮。每天一清早,她家门口就铺上一张大竹席或草席,她和妈妈盘坐在上面,开始为服装厂钉衣服的钮扣,或缝边。小菊手脚很快,衣服在她的小手里上下翻动,犹如舞龙灯;有时她就打下手,翻动衣服让妈妈缝。只要不下雨,我不论多早经过她家门口,都能看到她扎着的红辫在上下舞动。而这时,正是一般孩子贪睡的时刻。孙犁《白洋淀》中的水生嫂,坐在席子上编草席,大概也是这模样。有时我和老伴远远注视着,感慨着,真想叫我们的孙辈来看看。

  到七八点钟,她妈妈走了,她一个人继续,直到收工卷席子。有时做得快,在妈妈上班前能收工。于是,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带弟弟,做作业,也看电视。男孩子很调皮,她骗着、哄着、有时也骂,不让他去外面瞎玩闯祸。她怕弟弟受什么伤害,带着他在家门口玩,或者看连环画,男孩很听她的话,或有点怕她,这大概是在她老家养成的习惯或树出来的权威。

  她妈妈大概每天都留下零用钱,小男孩每天都到小店买一次饮料,女孩在后面跟着看着,但自己要过四五天才买一支棒冰,而且挑最便宜的。有次老伴问她:你没有钱?她摇摇头,很有礼貌地回答:奶奶,我有,留着有用。

  老伴和小菊的妈妈说起小菊,夸孩子懂事,顺便问了一句:为什么不把孩子转到城里来读书?她妈叹了口气,幽幽地说,不是不想,只是男孩太小,在城里上幼儿园太贵,留在老家给公婆带,有姐姐做伴,热闹一些。小菊帮爷爷奶奶做事,能抵半个大人,老人高兴,我们也放心。她妈又说,小菊很聪明用功,成绩是全年级第一名,但我们那里的教育质量太差,拿常州的卷子给她做,她数学有不少不会做,外语就更不用说了,她们还没教。孩子特别要面子,也不肯来。

  小菊不敢到城里来读书,但她带着弟弟到浦南中心小学门口去过好几次,而且经常向附近的城里孩子请教功课。我翻看她写的作文,语言通顺,感情真挚,字也写得清秀,不比同龄的城里孩子差。

  她就要和弟弟回去了。我问她准备到什么地方去玩?恐龙园去过没有?她说恐龙园要收门票,还是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再到红梅公园和东坡公园去玩玩,不收门票又好玩。至于心愿,她要用妈妈给她的零花钱,买两件好看的衣服给爷爷和奶奶。她说,常州的衣服又好看又便宜。另一个心愿是买一套小学六年级的复习材料,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她说“数学已摸出了门道,英语先弄懂书上的,发音(口语)以后再学”。可怜的孩子,可爱的孩子。

  老伴一直寻思要送些礼物给小菊。我说不用别的,就把外孙去年小学六年级的各种资料给她,希望来年她能上一个好初中,或者到常州来上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贫穷和艰难磨练了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