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苑

年味儿

发布日期:2010-02-26 浏览数:3732

 

刘嘉

  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在我们河南,有一首童谣是这样说的: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脍豆腐;二十六割肉,二十七杀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买黄酒;三十捏鼻儿,初一拱辑。初二什么、初三什么,就记不大清了,好像一直唱到元宵节算是过消停咯!想想看,中国人过一个年有多麻烦!但若不这样过,那还算有什么年味儿呢?瞎,大家要的不就是这种气氛嘛!

  记得小时候,过完年开学,历史老师的笑话在班上就流传开了,说是他老人家什么也不会做,年三十就在灶台边看娘子炸油馍,娘子炸一根他吃一根,油馍实在太香,一不留神,嘴上烫出了大泡!这自然是编出来的笑话,大概是历史老师喜欢拽腔拽调,别的老师都是一口河南腔而他偏偏说普通话,有人看不惯的缘故。我不知道,现在家乡的老师们是否还不说普通话?

  还是回到正题。河南人过年,油馍和饺子是少不了的吃食。三十这一天,之前的准备都派上了用场,煎炒烹炸涮,忙得发昏。主要还是炸油馍和包饺子,油是菜籽油或者猪油,炸出来的油馍那叫一个香啊,难怪老师被烫出了泡!饺子我们又叫扁食,那可是有来历的。传说南阳名医张仲景看到穷苦人饥饿冻绥,大雪天耳朵都冻掉,觉得真是可怜,于是就包了许多形状像耳朵一样的面食给大伙吃,有人问他,这东西叫个啥,他灵机一动说:叫扁食!从此以后,我们豫西南都称这东西叫扁食,觉得自己有文化的人才说是饺子。贾平凹的一篇文章里编排饺子,说一家饺子馆老板想探究饺子来历,花钱请文化人给自己讲解,文化人美美吃了一顿羊肉馅水饺后说:饺子产生的灵感来自女人的那个东西,老板听后,感慨道:唉!没想到我忙了一辈子,原来是个卖X的!

  年三十的油馍和饺子不能一顿或者一天吃完,尤其是饺子,要留到初一早上。大清早,天还没有亮,家家户户的灯就亮起来,放了一夜的鞭炮再次响起,叫起睡梦中小孩子,穿上新衣新裤新袜子,洗漱完毕吃饺子,然后到长辈那边磕头拜年。完了,小家伙们便比谁的压岁钱多,拿的最多的,那个神气劲儿就甭提了!

  年味儿其实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但我们豫西南地区还要赛戏。河南戏不敢说是天下第一也决不是天下第二,豫剧,越调,宛梆,坠子,品种多得不得了。过年是艺人们大显身手的时机,也是赚钱的良机,农民们手头有的是钱,也愿意花钱放松放松。戏班子们唱得不亦乐乎,农民们听得摇头晃脑,无非是个开心罢了。戏班子的日程早在年前就定好了,几十上百个戏班竞赛,水平高的被请的机会也多,于是有了经纪人,谈价钱,选日子,由经纪人出面。经纪人和对方谈价钱,外行人看不甚明白,两个灰头灰脸的农民手插在对方袖筒里,摸来摸去摸到双方认为合适的价钱,各自就走开去。初三初四,戏班就过来了,在麦场空地上,咿咿呀呀的开演了。最为热闹的,是搭的戏台不只是一家,往往是四五家一起唱,谁台下听的人多谁就唱得好,有点打擂台的意思。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来看戏,也有大姑娘小伙子在乘机对眼。对上了,托人打听是哪个村的,年后媒人带着彩礼就上门说亲了;有双方看中的,就偷偷跑到偏僻的农田里……

  过年,小孩子永远是最快乐的。好吃、好玩,不用上学做功课。放鞭炮,旗火,二踢脚,地老鼠,时不时制造点脆响,多带劲儿。若是飘起纷纷扬扬的雪花,再堆个雪人,打场雪仗,那更是年味儿的点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