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交通

春运之“变”

发布日期:2019-01-31 浏览数:4970

 

1月21日起,全国开始进入“春运”时间。在外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开始了一年一度集中“大迁徙”旅程,全国交通运输系统迎来一年一度的“大考”。

改革开放40年,“春运应考”40年,“春运”的话题性越来越淡,尤其是地方层面的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少,“春运硝烟”在渐渐消散。

票----从“一票难求”到“门可罗雀”

上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在全国开启,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流动人口逐年增加,而运力、道路、站场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

火车站广场搭起的临时售票大棚,售票厅外迂回几个折弯,间断放客的场景以及延陵路客票预售处蜿蜒的购票长龙,……“一票难求”成为“春运第一难”。

1997年,铁路部门打响“扩能”第一次战役,连续10年实现6次“大提速”,铁路运力大幅提升,“一票难求”状况多少有所缓解,但相对于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也是难于从根本上改变。于是铁路基础设施大建设开始走向前台

以2010年沪宁城际和京沪高铁建成通车为拐点,铁路运能开始翻倍增长,春运铁路客票投放数量逐年增加,铁路“扩能”第二战役从“票源”上根本动摇了“一票难求”的存在基础。接下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火车票、汽车票都开始推出电话订票、网络购票、移动APP购票等多渠道购票方式,越来越多的自助取票机代替了人工售票窗口,车站售票厅购票旅客越来越少,用“门庭冷落”形容也毫不为过,连延陵路车票预售处也改换了门庭……。

站----从“一地一站”到“一主多辅”

曾经的常州令人羡慕,有铁路常州站、常州汽车站、武进汽车站、奔牛民航机场,“公、铁、空”4个主客运场站。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春运”客流量持续增长,站房、广场扩充无空间,铁路站与2个公路站相互隔离又距离过近,加上铁路站周边聚集的出租车、短途中巴车,每到“春运”,方圆500米半径范围内,聚集的车辆、人群甚至给人以要被“挤爆”的感觉。

同样,以2010年常州客运中心建成投用为拐点,铁路新增了北广场城际站,长途汽车站迁入北广场,与铁路站及其他交通方式共同组成为现代化客运枢纽。加上早前迁址新建的城南武进鸣凰的武进汽车站,以及稍后陆续建成投用的京沪铁路常州北站客运枢纽、位于武进横山桥的汽车东站和原有的花园汽车站,道路客运站场形成中、东、南、西、北“一主四辅”格局,铁路、道路客运到发以及旅客接纳能力有翻倍增长。“春运出门难”问题得到根本缓解。

2018年,铁路常州站和城际站南北站内通道建成投运,两站“一体化”目标顺利实现;道路客运最后一座“老站”----花园汽车站原地新建工程已经开工,一旦建成,常州客运场站环境条件将全部提升至国内一流水平。“十三五”开局,新一轮铁路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常州最后一个“手无寸铁”之区—金坛也将通上高铁。阿中

 

图片说明

1、刚改造完工投运的火车站南站房

 

2、刚完工待开通的火车站内南北旅客通道

 

3、上世纪八十年代长途汽车站春运发车场景

 

4、2014年春运火车站南售票厅内成了“袋鼠妈妈”的“避风港”

 

 

5、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春运,旅客检票后到停车场上车

 

6、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延陵路车票预售处春运购票长龙

 

7、2019年春运汽车总站售票厅

 

8、在建中的花园汽车站(常州汽车西站)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