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调研

交通建设的大投入 促进常州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关于 “常州市交通先行之良性效应”的情况调研

发布日期:2009-12-02 浏览数:4248

 

(总第41期)

2009年11月2日

常州市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

  进入21世纪,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州市交通工程建设高潮迭起,“大投入、当先行”,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常州市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就全市近年来交通建设的情况、及其产生的良性效应作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常州交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常州交通建设迈开大步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而大投入、高速度、显辉煌却是近10年。现在,全市已形成“公、铁、水、空、管(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运输格局,五大运输方式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区域性枢纽地位日益凸现。目前,常州市已有高速公路6条,长221公里;国省道干线公路47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15公里,比重高达66.4%;公路总里程7185公里、密度达1.64公里/平方公里;市区的100公里大外环已经全线贯通;京沪高铁、沪宁城铁、宁杭城铁的建设紧锣密鼓,不久将进入“三铁”时代。水运航道1247公里,新运河的东、西港区业已建成,常州已形成了“一港四区”的崭新布局,生产性泊位增加到16个、年吞吐能力达1068万吨,而且全面启动了三级航道网的整治工程。

  2008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69亿元,其中自筹资金39亿元。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地方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和危桥的建设方面,继续保持省内领先的地位。

  2009年,尽管遭遇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但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大手笔部署了50项重点工程(工作)中,其中交通工程就有七个方面的14个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全市交通职工攻坚克难,多途径多方式,积极争取部、省的投入,加大与商业银行的协调,加强土地资源的运作,充分整合系统内的资源,完成了自筹资金40亿元的全年计划,全面展开了七个方面的重点工程。其中“三铁”工程推进快速,宁杭铁路的溧阳段进度全线领先;西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快马加鞭,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南接线路基桥涵施工顺利开展;锡溧漕河常州段航道按期开工整治;录安洲港区夹江码头一期已经完成桩基工程。

  二、“交通先行”促进常州经济、社会大发展

  2003年-2008年,常州交通建设投入了312亿元,占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2%,是改革开放前25年总和的3倍。交通建设的大投入、大发展,使常州城乡交通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形成了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公路网”,以长江港口为核心的“码头群”,以常州首条三级航道为标志的京杭运河“主通道”,全市最大的“三铁”工程将在3-5年内成为长三角快速铁路的综合枢纽,西绕城高速公路和泰州长江公路大桥的建设将彻底改变与苏北往来仅靠“汽渡”的局面。随着《常州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到2020年,常州将形成“铁公水空”四大运输系统、“四横三纵”七大运输通道的全新格局。

  (一)“交通先行”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交通先行”是全市人民凝结的共识。交通建设的大投入,增强了交通运输的服务能力。据资料统计,2008年常州市实现公路客运量20166万人次,公路货运量7490万吨,水路货运量980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2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2万标箱,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交通运输的大发展,又为常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服务。据测算,全市从事客货运输的车辆、船舶、站场、港口等经营性收入和运输附加值,对全市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超过了1%;2008年,仅全市交通运输服务业就实现增加值70亿元。

  常州港的建成,不仅使本地企业节省了大量运输成本,也带动了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常州港自身更是逆风发扬,今年4月迎来了7万吨级的巴拿马籍巨轮,5月又迎来海峡两岸的直航第一船,港口上半年的货物吞吐量就达到了1329万吨,同比增长了20.6%。录安洲长江码头公司还与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今年1-4月的营收额就达到去年全年的营收水平。

  京杭运河的常州市区改线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省验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建设理念新、建设标准高、技术含量高、生态环境美、综合效益好”。

  全市出租车去年安装了GPS,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今年又建立起“服务质量考评体系”,在全国率先采用“整装”拍摄系统,市区18家出租车公司一季度就发放了241万元考评奖,还配合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加大了“打黑”力度,仅3-5月就查处黑车505辆,规范了出租车市场秩序,提升了常州的城市形象。

  (二)“交通先行”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合作

  随着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常州市较好地融入了长三角中心城市的“2小时交通圈”,成为苏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之一。综观周边城市,唯有常州市区同时拥有铁路、港口和机场,良好的区位优势,较强的经济实力,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使常州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充分发挥“接轨上海、辐射周边”的双重作用。随着交通的大投入和大发展,“三铁”、高速公路、新运河、长江港口共同构成了常州市的大走廊、大通道和大枢纽,密切了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加快了生产要素的集聚与配置,促进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使常州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特色景区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成为了“沪宁产业带”和“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常武地区、溧阳城镇实现了公交一体化运营,引导沿线建设向纵深拓展,促进了国土的均衡开发,缩小了城乡的“级差地租”。比如,312国道和常州段运河改线南移后,武进湖塘地区的房价就提高了1倍多。。

  (三)“交通先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的大发展,增强了常州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和外企入驻的吸引力,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为社会吸纳就业,扩大生产,提高效益,增加收入,拉动消费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根据调查,自2008年以来,我市交通建设行业在省内外承担的建设工程近200亿元,物流产业创造的产值近500亿元,仅此两项就吸纳从业人员近10万人。近几年,建设地方公路消费的钢材和水泥,增幅每年都在20%以上,可见交通发展对建材产业的拉动多么巨大。我市钢材市场在华东地区亦享有盛名,最近,全市规模最大的龙成钢材市场又竣工营运。此外,软件产业、动漫产业,轨道交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也在迅速崛起。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常州市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市10大市场和物流园区的建设,起点高,规模大,影响远,如凌家塘市场在全国同行业中已排名第四位,亚邦医药物流中心、中国物流常州分公司、城西物流园区等成为了全市物流业的“五朵金花”。随着道路建设的日新月异,也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新建的缤纷亚洲、南山竹海温泉等10大休闲旅游项目很快成为人们出行的热点,中华恐龙园、溧阳天目湖、春秋淹城、红梅公园、东坡公园每天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据预测,2010年常州市接待的游客将突破2500万人次、2020年将达4570万人次。

  完善的公路网加速了新农村的建设。便利的交通运输使洮湖、滆湖地区得以发展水产、花木等特色产业,形成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现在,夏溪花木市场已成为全国性的花木集散交易中心,享有“中国花木之都”的美称。便利的交通运输也为老区经济发展架起了致富的桥梁,金坛的茅山就依托宁常高速公路,发展“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经济效益明显。

  三、继续加强常州交通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肯定常州交通建设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建议予以重视和改进:

  (一)推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目前,常州市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沪宁铁路的客货运能已接近饱和,新长铁路对常州主城却利用不便;公路网主要沟通沪宁方向,往苏北还在依靠轮渡,往皖南也无高等级公路;航道等级偏低,水运优势发挥不够;内河港口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为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布局与结构,《常州市综合交通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要实现三个目标:1、无缝衔接;2、快速中转;3、零换乘。建议从现在起,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协调配合,抓紧实施,切实帮助解决土地购置和资金运作等重点难题,真正把常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城市。

  (二)继续深化常州交通体制的改革

  随着交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设置了“交通运输部”,江苏省设置了“交通运输厅”,大交通体制已经成为改革的方向。为促进常州交通现代化的建设,凝聚“率先发展”的新合力,迫切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常州交通体制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方案。为此,建议如下:

  1、费改税后,取消了二级公路的收费,对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涉改人员”的安置,配套跟进的行政机制——建设机制和管理机制,普通公路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交通工程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对如何调动和发挥政府、社会、民营三个积极性,让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更多参与进来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3、按照建设“大交通体制”的思路,对各有关部门的职责、机构和编制,及其构架常州特色的交通机构“三定”方案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三)理顺常州港的管理体制,建设临港“保税园区”

  经过10多年的规划建设,常州港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地方港口,然而至今缺乏一个权威性的、能够统一协调与管理的部门。现行体制名为“一门两牌”,实际仅在市交通局(港务管理局)内设置一个“港口管理处”,只有2名工作人员,既难应对日常行政事务,又缺乏资金保障,不仅管理不能到位,也与常州市的海港地位极不适应。为此,建议明确“常州市港务管理局”是市政府负责港口行政管理的职能部门,并在管理队伍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建议进一步研究临港产业的发展问题,积极争取建立沿江“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区港联动”促进经济和港口的双飞,达到“一港多用”、“以港兴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