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调研

物流业:经济加速和结构转型的引擎与支柱

发布日期:2010-06-11 浏览数:4337

 

——建议将现代物流定位为常州支柱产业的调查报告

(总第42期)

2010年6月5日

常州市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

  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现代物流是从上世纪7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发展到2009年,物流业前所未有地替代了房地产业,成为国家十大产业之一。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认为:中国现代物流业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现代物流业对常州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转折性战略意义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自己则迅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从而获取经济控制力。也因为如此,我国长三角地区成为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常州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区,《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09-2011年)》确立了我市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为五大优势产业。但是,要实现五大产业的转型升级,没有现代物流业做先导与支柱,将会失去持续发展动力。因为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业已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进入了制造业协同运作体系,制造业需要依托庞大复杂的物流网络才能在全球供应链系统中得到发展。经验证明:通过降低物料和劳动的消耗所取得利润的潜力越来越小,而通过降低物流费用取得的利润潜力却越来越大。制造企业必须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外包给独立、专业、高效的第三方企业,才能真正降低整体物流费用,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能力。

  可是,我市目前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并不高,在全省的位次偏低。一是没有大量出现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标志的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根据经验,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50%以上,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8%,而我市更远低于18%;二是我市物流需求系数只有3.08,比苏州的4.86低出1.57,说明我市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明显偏低;三是按照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应在10%以内的规律,我市达到16.29%,也就是说我市制造业每年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达138.52亿元。因此,现代物流业对常州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转折性的战略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直接关系到一、三产业的有效聚合、而且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物流业是由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货运代理业、邮政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等。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除了制造业,还包括农业、流通业、服务业等等,而且与环保关系也极为密切,所以物流业既是重要的制造业支撑,也是重要的消费性服务业和民生工程。(1)无锡、苏州等先行城市已建立起完备的城市基础商品物流配送体系。如无锡以粮油、肉类荤食品、蔬果、水产品等市场为重点,构建起集商贸批发、连锁经营、订单配送于一体的城市基础商品物流配送体系;苏州、上海给物流车辆建立了“绿色通道”,苏州的观前街对物流车不设禁区,上海连公交都不能进的地区,物流车仍可畅通无阻。相比我市,大量的城乡居民消费品,因禁区限行,只能依靠暗中流动的“灰色物流体系”运作。(2)特殊功能的物流链可以带动大型区域市场的进一步升级。如依托凌家塘农贸市场发展“冷链物流”,可以显著提高市场影响力乃至提高整个华东地区“菜篮子工程”的安全度。(3)许多潜在市场可以通过物流业的带动得到发展和提升。如还未引起重视的回收物流系统。如果借此构建一条完整的回收物流系统,不仅有利于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也将促进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4)“绿色物流系统”可以大大改善环境质量。目前城市中物流系统调动的各种运输工具,加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噪音污染,如果整合发展城市绿色物流系统,将大大提高城市物流系统的聚合度和层次,也将大大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所以说,现代物流业也是一种复合或聚合型的产业,通过优化整合,建立面向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体系,还能起到1+1>2的功效。

  三、国内先进地区发展物流业的经验和启示

  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大约要落后国外发达国家30年。江苏要落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区10年左右。深圳等沿海开放城市,由于接受外来理念快,早在2009年前,就已将物流业列入支柱产业。浙江虽然起步晚于广东,但浙江政府十分重视,后起直追,也明确将物流业列为全省支柱产业。现在,浙江省有物流园区和中心45个,占全国9.5%,居国内第一;浙江A级以上物流企业86家,占全国16.6%,居国内第一。2009年,浙江率先与交通运输部签约,实施浙江全省大物流建设战略,浙江已成为国家物流试验先行区。目前由浙江交通运输厅承建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被推广到全国16个省区,而且代表中方与日本、韩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解决国家间物流信息不畅通问题。比较浙江、江苏两省的统计数据:

  2008年,浙江GDP为21486.92 亿元,社会物流总额为5.45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89亿元,物流业增加值为2052亿元,占全省GDP的9.4%,占服务业比重为23.3%,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47.5%。

  而江苏,GDP总量30024亿元,社会物流总额为9.15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4996.92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1882亿元,占GDP的6.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2%。

  比较可以看到,江苏GDP总量与社会物流总额都比浙江大,其中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分别比浙江大1.68倍和1.28倍,而物流增加值与GDP比重及服务业比重均低于浙江3.2和7.1个百分点,说明浙江的产业结构优化能力大大强于江苏。

  同年比较江苏排名前四位的城市,苏州的社会物流总额3.25万亿,无锡1.41万亿,南京1.12万亿,南通0.78万亿,常州0.68万亿元。四市总额占全省71.79%,而苏锡就占51%;苏州的社会物流总额相当于无锡、南京、南通三市的总和。目前,苏州拥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20 家,省重点物流基地8家、重点企业28家,合计36家,占全省的23%,居全省首位,苏州物流中心通过国家 5A级物流企业评估。苏州每单位GDP产出需要4.86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苏州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5.29%,远优于其他城市。无锡拥有19家物流园区,占地3000多万平方米,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和基地20家,先后引进美国普洛斯物流、新加坡丰树物流、日本住商物流等一批投资额超千万美元的外资物流项目。

  从国际国内物流发展经验看,凡是物流业受到重视的地区,其制造业结构升级就比较快;凡是物流业发达的地区,当地政府都意识到将物流业提升到支柱产业定位。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四、常州物流业发展速度偏缓,重视程度不足

  上海目标是,到2011 年基本建成国际重要物流枢纽和亚太物流中心之一;苏州目标是,到2012年打造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之一,成为江苏物流的排头兵、全国物流的示范区。到 2012 年,物流增加值超过17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比2008年下降2~3个百分点;无锡目标是,2010年基本建设形成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区域物流中心,2011年初步形成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格局,建成长三角重要的“物流节点”,物流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5%左右。对此无锡以空前规模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仅无锡西站物流园项目便投资36.7亿元,用地5.78平方公里。

  我市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常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还是2003年制定的,处于物流业的初期规划,物流园区缺乏整体布局,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已经完全不相适应,难以指导全市的物流业发展。另外,省内各地都从2006年就建立起社会物流统计公报制度,积极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可常州始终没有开展,全市物流业的相关数据,仅凭江苏省的公报数据估算。

  常州处于长三角经济圈“三边”中的“两条边”(沪宁线和宁杭线)的中心位置和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西端近中位置,串连苏锡常都市圈和沪宁都市物流,连通宁杭都市物流的枢纽。西南直接深入苏浙皖经济腹地,向北经过泰州直通苏中、联通苏北。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将常州置身于沪宁的几何中心,形成了最有经济成本价值的物流半径,这对发展区域物流无疑是最为有利的因素,但是这些条件没有被充分利用,主要原因是:

  一是认识不足,规划滞后。常州“重生产轻物流”,对物流业发展意识不够,对物流业规划滞后,物流业增长水平明显低于工业生产增长水平,粗放式经营依然存在。与周边城市相比,常州2008年社会物流总额估算值约6771.77亿元,不到无锡的50%,仅为苏州的21%,只占全省总量的7.4%;社会物流总费用估算值约358.74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7.18%,与GDP比率为16.29%。表现出我市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物流服务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为高端客户提供高附加值物流服务能力弱,企业“自办”物流比重大;物流资源布局分散,集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相对薄弱,服务网络体系不够完善。

  二是责任不明确,条块分割管理。制约我市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物流业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管理体制制约了物流市场化、功能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发展;(2)供应链管理理念不够普及,导致第三方物流需求释放不足,社会分工组织化程度不高,制约了物流产业化的发展;(3)重点物流企业占全市物流企业的比重很低,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缺乏规模型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大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物流产业集聚度不高;(4)物流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物流企业中,各种运输车辆,集装箱车辆、厢式车和各种专用车辆比重较小。各类仓库中,立体仓库、高层货架仓库和各种专用仓库等数量少;(5)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物流服务单一,仅处于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服务环节,专业化程度不高,效率低,在物流供应链现代化服务管理还不完善,物流管理技术创新不够;(6)政府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物流企业各种税费负担较重;(7)物流专业人才短缺,初高中学历的职工占91%。物流人才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系统化、专业化的物流管理水平不高,物流的服务意识、经营意识与市场要求相距甚远。物流企业缺乏全面掌握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五、将现代物流业定位成支柱产业的建议

  未来世界上只有三种人:生产者、物流者与消费者。随着全球性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从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消费的先导行业。今后几年必将是物流发展的“黄金期”,国家将密集出台一系列现代物流业的扶持细则。这是一次由物流业带来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市应调整思路,迅速将现代物流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全面提升其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其在服务业中的比例,拉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网络,并强化国际化。我们建议:

  1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常州现代物流规划。从常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充分论证,重新规划常州现代物流的战略定位,提出符合常州实际的现代物流发展思路和模式。对常州地区物流园区和中心布局、物流场点布局以及物流设施设备配置等物流节点做出合理规划。对物流通道体系和物流信息平台以及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做出规划意见。

  2、迅速将全市物流业纳入常规统计范畴,逐步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由指定部门牵头,依照《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和《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好物流业的统计信息发布工作,促进物流统计信息交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3、着力打造“生产物流外包”工程,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制造业物流在社会物流总额中超过85%,但目前制造企业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仅16%。物流成本就像冰山,水面上只是一部分,水面下的冰山更大,企业的利润空间都蕴藏其中。所以要加强对制造企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引导工商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剥离低效物流部门及设施,搭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合互动交流平台,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大量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重视第二方物流板块能量的现代化发展。经验证明,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50%以上,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日本和美国已达80%和75%,而我们的份额仅18%。目前,我市第三方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且流于形式,因此需要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物流企业落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兼并、参股、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增强发展能力和后劲。同时,要积极提升以制造业外包运输业务而形成的我市第二方物流市场。对已经形成的以常金路为中心,以志宏、亚邦、雨天、城西、路路发、奔骏等企业为基础,半径10公里区域内的新凌家塘物流板块群,要进行整合和提升。特别是要提高信息化程度,形成与周边城市可以匹敌的核心物流板块。

  5、高起点拓展城市物流体系发展的思路。要结合流通、城乡联系、政府民生工程、环境质量平衡、现代化信息和管理技术,在充分开放路权的同时,一揽子解决常州城市物流的现状,建立全新的城市物流体系。要以政府监管的统一信息服务平台为核心,将货运出租、城市配送、搬场服务、冷链物流、专业配送等五个模块统一到城市物流体系工程中发展,使城市物流体系成为城市公交的一部分,逐步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城乡互促的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格局。

  6大力支持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没有信息化就谈不上现代物流业。这需要政府与企业两个角色层面来共同推进。政府层面,要建立政府管理市场所需的信息系统,要为企业建立信息系统提供平台,并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无锡、苏州等都由政府建立了“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物流企业层面,要根据需要,建立自身相应的信息系统,来满足服务对象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只要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推进,才能最终建成常州现代物流的信息化体系。

  7、强化人才战略,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发展物流业,人才是关键,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加强物流人才需求的预测和调查,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以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构建物流专家储备体系。二是利用我市相关高校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等学科建设,支持物流相关产学研基地培育。三是发挥我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类社会教育机构作用,培养物流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及时为物流企业提供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四是积极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提高物流业的供应链能力。

  8强化行业协会定位,发挥桥梁作用。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物流业社团组织应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职能,发挥在物流规划制订、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重视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强化其社会定位,更好地服务广大物流企业,发挥培育和引导作用。

  9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避免多头管理,统筹协调,必须建立统一的领导组织机构。国家层面,由发改委牵头、32个部门和4个协会参加,建立了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工作小组;地方层面,苏州建立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无锡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建立30多个部门领导组成的无锡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工作领导小组。我市也应尽快明确归口部门,成立现代物流领导小组,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统一领导。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高度集中的制造业模式必然向高度集中的现代物流业模式转变,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际化都市的一个标志性产业,未来十年,物流业每年的增长率都将超过20%。我市现代物流业不能错过发展机遇,必须尽快明确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王华堂 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