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调研

常州市的公众出行已基本实现现代化——关于常州交通客运发展现状的调查

发布日期:2017-02-09 浏览数:4753

 

2014年第2期

(总第55期)

2014年11月14日

常州市的公众出行已基本实现现代化

——关于常州交通客运发展现状的调查

常州市交通运输与物流协会

  公众出行看似普通平常,实际对社会、对经济、对民生意义重大,其“质”与“量”之水平,“美”与“畅”之铺陈,体现着城市的活力和潜力,展现着城市的风貌和风格,反映着城市的宜居和宜商之环境。所以百姓的“行”,就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进入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2020年“江、浙、沪”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包括“公众出行”在内的现代化。江苏又从战略层面率先提出“苏南现代化建设”要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常州是苏南有重要影响的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201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常州就不懈地推进公众出行的现代化,经过数十年的持之以恒,“旧貌换新颜”,对此大家有目共睹,感受深切。那么,若将现在的常州客运与公众出行服务放在全国的坐标体系里是个什么水平呢?为了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我协会组织力量,从今年5月初开始,先后走访了15个部门和企业,发放了46份调查问卷,召开了5次座谈会,五个多月里足迹遍及街道乡村,对全市客运与公众出行服务进行了专题性、全方位的调查,运用“987”测评法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市客运与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程度的综合评分值超过了90(2012年为80),各单项指标实现的程度超过了80%,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超过了70%。总体评价是:常州市的客运与公众出行服务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这样的丰硕成果不仅是交通人的欣慰,也是常州人的自豪,更是市领导多年的辛勤运筹交给人民群众的一份满意答卷。放眼我市的公交、铁路、航空、公路、出租车、城际轨道,无不明丽和绿,亮点纷呈!正是交通客运的发展,助旺了人气,助活了经济,助推了服务业,助建了宜居城市。资料显示,在我市的GDP中,服务业的比重2013年已上升到45.2%。交通客运更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确保了我市旅游业连续3年名列全省第四;市民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提高,常州市位列香港、澳门、无锡之后,被中国社科院评为全国2013年度第四个宜居城市。

  一、市区公交人性化:常州市的一道利民风景线

  城市公交是我市的客运主力。目前,全市的公交装备达到了较高水平,现有高中档空调客车三千多辆(三分之一是清洁能源车辆),绵密的公交线路,不仅布局到商业区、闹市区、景点区、居民区,还布局到新建小区、偏僻郊区、城乡结合部,而且公交站上下方便,路牌明了清晰,收费普惠乘客……如此精细到位的公交,堪比英伦巴士,自然受到市民的青睐,连不少外地客人也称赞有加。据2013年统计显示,全市公交的日均客流量125.6万人,年客流总量4.58亿人,平均每个常州人一年要乘坐近百次公交车,在其他客运方式十分发达、竞争十分激烈、私家车十分普及的情况下,全市公交分担率仍高达28.3%(全国平均10%,特大城市约20%),比之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公交25%的标准,整整高出了三个百分点!所以,给我市公交冠以“一道利民的风景线”,名实相副!正是公交功能的充分发挥,节省了日益紧张的道路资源,舒缓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据市公安交管部门的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从20多万辆猛增到了100多万辆,几乎增长了5倍,然而市区却“高峰不堵,平时顺畅”,全年365日天天如此,这在全国地级市、尤其是东部沿海的地级市为数不多,常州市也因此赢得了“不堵之城”的美称。为此,公安部嘉奖了我市的公安交巡警支队,并授予“集体一等功”。这些朴素的数据和事实,充分反映了城市客运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基础性贡献。而且,我市公交也有自己的创新:

  1、常州公交紧步北京、杭州的节奏,远瞩高瞻,2008年率先建设快速公交(BRT),成为全国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地级市。短短七年的持续推进,现已构建起覆盖市区、倍受市民推崇的“十字环线”体系。目前,BRT日均客流量高达32万多人,占全市公交总量的28.6%(是常规公交的2.34倍);每车的日均载客近千人(是常规公交的2.83倍);BRT的“环保节能、便宜实惠、快速准点、舒适安全”赢得了百姓的芳心,被市民形象地比喻为是地面上的“地铁”。据调查,由于BRT车道专用,准点快捷,人均出行节省的时间超过15分钟;又因BRT客流兴旺,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BRT也为常州市增光添彩,被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知名媒体向国内外作了报道后,全国一百多个大中城市的取经者纷至沓来,还吸引了港澳、法国、美国等友人前来参观了解,影响之广可窥一斑。

  2、常州公交坚持“真情服务乘客,真诚奉献社会”,除了全面提升服务水准外,还在内涵上做出了“锦绣文章”:其一、科学布局了30多条旅游公交专线,将全市的景点景区“窜织”到条条专线之上,一“网”打尽,广大市民和外地客人,可以轻松、尽兴地游览和领略常州的史迹古韵和诗画美景;其二、人性化地配置了直通班车,针对全市大专院校的分布情况和师生出行的特点规律,每逢节假日与周末,都会安排“校门~市区”的直通班线,一辆辆公交客车的来临,犹如“春风化雨”,优化了师生的出行环境;其三、“智慧”公交成为闪亮的“神器”,发挥着巨大的“正能量”,主要体现在:⑴、全市公交车辆全都安装了“智能车载终端”,能够做到“车辆定位、违规报警、实时监控、远程点播、信息联动、应急响应”;⑵、开发、推广、应用了“公交网站”、“服务热线”和“掌上公交”,与广大民众一起步入“指尖公交”的信息化时代;⑶、各个交通路口(路段)设置了公交优先的“智能信号灯”,形成了智能型公交快速通行的“绿波带”,提高了公交车速,缓解了堵车压力;⑷、全市平稳地完成了公交IC卡与市民卡的切换,广大市民只需顺手刷卡,便能享受到优质廉价的出行服务。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常州市的一条惠民阳光路

  溧阳、金坛是常州市所辖的两个县级市,行政区划2521平方千米,境内17个乡镇,774个自然村。2005年,常州市提出实施“城市公交一体化工程”,对象就是溧阳和金坛两市。历经8年的开拓前行,现在两市已经完整地架构起全覆盖的三个公交网络:第一层次为县城内的“城区公交网络”,第二层次为“城区~乡镇公交网络”,第三层次为“乡镇~行政村公交网络”,213条城乡公交线路、315辆城乡公交车辆,一年四季,天天运营,通达到所有的乡镇和村庄,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常州市也不事张扬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

  自从炫丽舒适的“迷你公交车”奔驰穿梭于江南的碧水阡陌之后,扩大和丰富了农村的生活天地,溧阳、金坛两市的百姓不无自豪,用他们的话来说,如今公交车从早到晚绕着村庄在转,乡下人出门也和城里人一样,“抬脚就上巴士,下车就到家门”,一元搞定,整整一个“门对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还形象地将这种情况说成是“五心”欢喜:一是舒心,坐着舒服的巴士,徜徉在“自然大氧吧”里,悠闲地欣赏着窗外熟悉的风景,怎不惬意?二是称心,家门口有了公交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说走就走,怎不如意?三是省心,从年头到年尾,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刮风还是下雨,都能出门,怎不轻松?四是开心,赋闲时、农闲时,任何时候都可走亲访友,怎不舒怀?五是放心,公交车通学校、通医院、通敬老院……熟门熟路,那用费力?这些发自内心的称道,朴实无华地诠释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带给农村的新气象。的确,“城乡公交一体化”仿佛是一条洒满阳光的幸福路,百姓乐了、消费多了、经济活了,社会更加和谐了。常州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经验,也引起了国家交通运输部的高度重视,为此专门召开大会向全国推广,影响深远。

  三、城市客运立体化:常州市的一张便民畅行网

  现代化的城市客运是一个立体系统。秉承“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常州市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已建立起公交、铁路、公路、航空、出租车和自行车组成的现代化立体客运系统(注:地铁正在建设),为民众提供着“便捷、舒适、安全、绿色”的出行服务。如果说城市公交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与城市公交一起,共同构建“便民立体畅行网”的其他客运方式,同样十分出彩。

  1、我市轨道运输由“常铁”到“城铁”,再到进入“高铁”时代,量变和质变都是根本性的。现在,以常州为出发点,已经实现了长三角地区的2小时城市圈,即使去北京,也不过4个多小时,简单办个事当天还能返回常州,铁路的变化就是真实版的“老兵新传”。在常州,除了提供安全正点、方便快捷的轨道运输外,网上售票、手机售票、电话售票、自助购票,搞得风生水起,还能体会到“伴旅519”、“常悦580”优质服务的品牌魅力。2010年以来,常州站年年被江苏省评为“文明单位”,2012年还被国家铁道运输部评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直属站”。

  2、常州机场历经三次“提档升级”,昔日不起眼的“丑小鸭”,今朝蜕变成美丽的“白天鹅”:跻身国家一类空港之列,飞行区等级提高到4E、年设计运输能力500万人、并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少数年吞吐旅客实际接近200万的现代化机场。“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包括国航、南航、东航在内的国内知名航空公司纷纷前来,开辟的国内航线涵盖了全国东西南北中各大区域的30多个城市,以架设“常州~香港”空中桥梁为契机,常州已经上升为国际空港之城。

  3、常州的出租车在江苏以“安全、诚信、文明”被社会公认和赞誉。因为所有的出租车皆为清洁能源型,市民的“指尖”可以随时“电调”招租(月均超过20万次),而且驾驶员队伍“和谐、稳定”:其一、在全省率先制定《驾驶员休息休假制度》,用行政规章确保驾驶员休息休假权利的同时,还免缴承包费;其二、建立“接地气”的联络员制度,畅通驾驶员的诉求渠道,减少甚至消弭“负能量”;其三、对接社会保障,提高民营驾驶员的参保比例……我市对出租车业进行的一系列“和谐劳动关系”之改革,国家交通运输部予以高度肯定,并向全国推广常州的经验。此外,我市运管处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4、自行车出行返璞归真。早在2008年,常州市就将公共自行车作为绿色出行方式之一予以重点扶持,放眼全国,在当时也属为数甚少。经过持续七年的努力,现有的、以及正在规划部署的公共自行车将达到2万辆的规模,任由广大市民免费借骑;遍布市内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基本能够实现闹市区和商业区500米之内,人流疏散区1000米之内就有一个;将有效地破解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的衔接难题,打通城市公交末端的“微循环”,也在一个特定的视角上,充分地展示着常州人“低碳、环保、健身”的出行风貌。

  5、常州公路客运的现代化是自强不息的结果。随着高铁、民航、城际的高歌猛进,常州公路客运沉着应对,坚持与时俱进。一方面增强硬实力:提高装备的数量和质量,现在全市已拥有2000多辆中高档公路客车,基本为清洁节能型;又适度超前建设了30多个不同等级的客运站,可以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强软实力:其一、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扩大辐射面,560多条长客班线通达周边的省市县、甚至远及广东、河南、江西等省份;其二、运用信息化(GPS)手段,科学调度,提高了每一辆客车的运营效率;其三、联网售票,让乘客购票方便、进站方便、乘车方便,增进了与乘客的亲近感;其四、注重细微末节,解决好与市内其他客运方式、以及外省市公路班车的“无缝接驳”,形成流畅的“长途客运链”;其五、针对节假日和周末的客流变化特点,部署了140多辆“江苏快客”从容应对,随时“柔性对接”。常州的公路客运正是在“精致”的服务上,下足了功夫,所以能“松柏长青”,年运输旅客超过12426万人,一直处于江苏省领跑的第一方阵。

  四、城市客运枢纽:常州市的一扇现代化窗口

  当常州市立体化的客运交通体系形成后,如何将各自独立的客运方式统筹衔接起来?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常州客运中心就成为“点睛之笔”。如今梦想成真,一座风格简约、蕴涵传统、时代感鲜明的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其高效而又人性化的转运功能,很快产生示范作用,为全国瞩目,这是因为常州客运中心具有极强的“个性”,通过20万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将全市的铁路、公交、出租车、公路客运“高度浓缩”又井然有序地交集于一身,淋漓尽致地发挥着城市客运的综合性枢纽功能:其一,清晰直观地划分出三大区块,将不同的客运方式,科学地立体配布在不同的位置,地下一层是市内公交和出租车及预留的地铁,地面一层是城际和常铁,地上一层是长途公路客运,“各居其位、各司其职”,互不掺杂。其二,各客运方式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滚动扶梯,紧凑地进行上下间的垂直位移,在客运中心乘客3~15分钟之内,就能够实现“零距离”换乘,减少了水平步行的距离,避免了室外的风吹雨打。其三,换乘导示路标,地面的、墙上的、空中的一应俱全,乘客一目了然,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访客,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客运方式和换乘的位置。其四,专门在地下一层另辟一处700个车位的公共停车场,以适应家庭小汽车时代的社会性需求。的确,以现代化城市客运交通的眼光来审视,其强大的综合枢纽功能,亲情般的细致入微服务,不愧为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可圈可点。常州客运中心能被江苏省确定为全省的客运综合枢纽示范工程,名至实归。

  五、坚持固强补弱:优化发展公众出行现代化成果

  调查中我们深感,常州市能够先后被国家和江苏省确定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并荣获全国首个“国际推动公共交通贡献大奖”,这是国家和省对我市客运现代化所取得成绩的肯定。调查中我们还感到,“现代化”的概念本身是发展的、动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市客运现代化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人民群众对客运日益增长的高需求来说,仍然需要未雨绸缪,科学谋划,努力使现代化的公众出行更上一层楼:

  其一,进一步完善全市客运网的立体化构架,紧抓契机,加快常州地铁的建设步伐(常州是国家批准的第29个,江苏省第4个建设地铁的城市),这种快速安全,量大准点,绿色环保的客运方式,几年之后就将与市民“亲密接触”,不仅能够极大地缓解地面道路资源日益紧缺的巨大压力,还将填补常州没有地铁的空白。

  其二,遵循国家“一带两路”的发展战略,常州机场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仅要加大国内航线的开辟力度,而且要在开通香港航线的基础上,抓紧开通日韩和东南亚航线,之后还要开辟跨越大洲的空中航线,希望不久的将来,常州机场能够成为苏南地区有影响的国际性空港。

  其三,要在不断完善BRT和市区公交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公交车站的上下通道,使其更加方便,更加人性化,让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也能容易地、无障碍地出行。

  其四,进一步提升常州客运中心的现代化综合素质,即:在继续优化“智慧型公交枢纽”的同时,要以营建2万多平方米的绿色园林广场为着力点,再打造一个“生态型公交枢纽”,让常州客运中心“双标”合一,既是城市的“建筑地标”之一,又是城市的“环保地标”之一。

  其五,要在“十二五”的收官和“十三五”的开局之期,将优化南北方向的大通道建设摆到战略地位予以审视和推进,重点要抓三件事:⑴、加快建设“常溧”高速,跟进建设“江宜”高速;⑵、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使“连—淮—扬—镇”铁路能够接金坛、连溧阳、再延至安徽宣城;⑶、要尽早“圆梦”常州的“过江通道”,放眼苏南的宁、镇、锡、苏,皆有“彩虹”跨越天堑,唯有龙城独缺,为此我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迎头赶上。一旦上述“南北三大通道”建成,就能编织起“畅通皖浙,快捷苏中”的南北高速网,我市作为区域中心的枢纽地位,必将更好地凸显出来。

  交通客运是城乡的流动血脉,百姓的出行关系着千家万户。所以,把客运与公众出行服务的现代化推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准,这是龙城人的奔梦之举!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广大市民的热情支持,我们交通人对此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