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收费公路建设“贷”改“券” 为地方交通建设工程企业提供新机遇?

发布日期:2017-08-07 浏览数:5394

 

  7月12日,财政部官网公布了《地方政府收费公路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宣告了原有县级以上交通运输部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的终结。

  收费公路建设“贷”改“券”政策落地,引起地方交通建设施工企业的广泛关注:“贷”改“券”政策实施,将对交通建设工程市场产生什么影响?是机遇还是挑战?

  筹资模式演变搅动市场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发展始终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发挥着引领和“先行官作用”,以致“要想富,先修路”至今依然被奉为至理名言,热情不减。然而,修路也是一把双刃剑,“投资大,回收期长”的负面作用,始终左右着公路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公路建设资金筹措方式大致经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为“完全依赖财政投入阶段”。这一时期公路建设投资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和自筹资金数量很少,公路建设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三十多年国家修建的二级以上公路还不到两万公里,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为改革探索和试点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对财政投资实行“拨改贷”。1980年,国家在交通运输部分项目中试行基本建设投资有偿占用制度,即将基本建设投资无偿使用财政拨款改为有偿贷款。由此,全国许多地方开始了收费公路的实践,1984年12月,国家出台对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实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收费公路政策,拓宽了公路建设资金渠道。

  第三阶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是为市场化趋向改革阶段。这一时期公路经营权转让制度、股份制、权益质押贷款以及BOT、BT等市场化机制被引入公路建设投资领域,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大发展时期。公开数据表明,1998年全国公路总里程127.85万公里,2016年已增至469.63万公里,增长近230%,可见,对于公路这样的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超速发展引发政府债务风险

  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刺激了公路建设施工行业的超常规发展。

  常鑫路桥退休职工顾先生回忆,约2002年前后,原本市公路处所属工程队改制为常鑫路桥。其时适逢交通基础设施大发展,改制企业生产力有效释放,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整个市场发展充满活力。

  但是,随着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摊子越铺越大,出现了投资资金来源不足成了瓶颈,越来越多的项目作为BT项目入市,使得许多本土施工企业陷入尴尬境地:接吧,需要代垫的资金超过企业能力;不接吧,没活儿干。这个时期,央企和大型国企背景硬、能融资的优势凸显,很快“侵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公平竞争”明显失衡。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看,过热的投资,造成地方政府债务的过快积累,升值超过了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加大了政府债务风险。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为4.86万亿元,其中政府还贷公路2.61万亿元,当年通行费收入为1811亿元,利息支出为1278亿元,占比70.6%,贷款本金的归还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上述数据仅仅是收费公路的情况。实际上,许多非收费公路也是通过政府,或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解决的资金问题,更有相当数量项目以BT工程方式入市,都形成了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隐患更为突出。因此,延续了二十多年不受约束的“拨改贷”政策变得不可持续。

  “贷改劵”能否改变市场格局

  据了解,近几年我市大多数交通工程企业日子不太好多。主要矛盾就是“大工程”接不到,“小工程”赚不到。可以说,在省内交通工程市场,“大工程”一般以BT方式建设,只有大型国企和央企能从银行贷到资金,地方施工企业实际被排除市场之外;“小工程”通常又是“不设门槛,最低价中标”,某些地方“小工程”的利润放到二级以上施工企业,几乎连“养人”都谈不上,部分施工企业甚至连续十几个月中不到一个标,处于“吃老本”的维持状态。

  许多本土施工企业基于市场的“严峻形势”,不得不通过“走出去(去外省市开辟市场)”、“转行(搞副业,如盖宾馆、开工厂、搞饭店)”、有的甚至采取去内蒙古投资煤矿挖煤等办法,以寻找出路。但大多是铩羽而归,以失败告终,也有个别企业(如“天马建设”)以“投靠”央企寻求安生。近来,国家主推PPP方式,但地方施工企业一无缺金来源,二无投资经验,三也无法承受漫长的回报周期。因而一直只有“看戏”的份。

  如今,国家“贷改劵”政策出台,地方政府“任性”借贷造路之路被堵死,PPP方式被规范,“隐性借贷”被治理。对于重大公益性公路项目,由中央政府核定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而经营性公路项目,政府投资部分“债券化”,接受“市场”评判,从而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导致“收费公路”过多过滥。同时,也给建设工程市场带来积极变化。

  以往,缺乏龙头企业,一直被视为我市交通工程行业行业“短板”,“地盘狭小,同质竞争”矛盾比较突出。通过多年的市场经历和学习交流,一些企业意识到“内耗无胜者”,但苦于找不到“同行合作”的“契合点”,一直难以实现真正的“合作”。

  国家“贷改劵”政策出台,一些具有资本市场运作经验的交通工程企业看到其中的机会:即以己深谙金融投资之长,联合具有丰富工程施工、管理经验企业,补己工程施工、管理经验缺乏之短,施工企业获取工程施工收益,自己赚取投资收益,从而实现“双方共赢”。这样的合作思路,也得到了许多工程施工企业的首肯:这样的合作模式,双方在各自领域发挥所长,整合起来则弥补了各自短板,双方目标一致而无利益冲突。

  “贷改劵”政策出台,对实现收费公路建设市场化,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克服避免工程建设市场“垄断”困局影响巨大。对地方交通工程企业是重大机遇。但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还需拭目以待。  (阿中文  谈维平供图)